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很难被称为“洪水袭来”的中国电动车和比亚迪在欧洲踩到的“坑”

2024年6月27日

《法兰克福汇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乘用车在德国的市场份额约为1%,远称不上“洪水袭来”。面对中国电动车的竞争,有一个比打贸易战更好的方法。《商报》关注到虽然比亚迪想借助欧洲杯球赛提高知名度,但却在投放广告时“踩到坑”。

https://p.dw.com/p/4hajU
中国乘用车在德国的市场份额约为1%,远称不上“洪水袭来”。
中国乘用车在德国的市场份额约为1%,远称不上“洪水袭来”。图像来源: AFP

(德国之声中文网)有关中国电动车的话题一段时间以来在德国媒体上讨论不绝。《法兰克福汇报》最新发表的一篇评论指出,面对来自中国电动车的竞争,有一个比打响贸易战更好的方法。

评论先回顾了韩国的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如何打进德国市场,又如何在今天穿梭在德国的大街小巷而没有让世界感到不安。“(韩国)皮实的汽车激励了我们这里的产业竞争,最终让所有的消费者受益”。

评论写道:“因此,在我们谈论中国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产能过剩、不公平做法和低价销售时,那也应该暂停一下。中国乘用车在德国的市场份额约为1%,很难将其称之为‘洪水袭来’。最近欧洲约20%的电动汽车的确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但其中超过一半根本不是来自中国企业,而是来自在中国生产并部分出口的西方制造商,例如宝马iX3、Mini电动车、新款Smart、沃尔沃旗下的品牌Polestar以及特斯拉等等。”

评论指出,电动车本来也不便宜,中国电动车也不例外。即便是为欧洲杯足球赛提供赞助的比亚迪希望在起价4万欧元左右的高档车级别中站稳脚跟。

评论写道:“单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问,冒着与中国打贸易战的风险是否会得到足够的回报?此外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权力关系。中国是锂离子电池生产的主要参与者,也是许多原材料的来源地。锂、镍都自国外市场。反过来看:欧盟生产的电池原材料占比仅为1%。如果来自中国的供应链,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突然断裂,那时候该怎么办?”

评论认为:“对市场力量的信任往往比政治强加的幸福要更为明智。就电动汽车产业而言一定如此。现在是时候对燃油车禁令进行冷静评估了,对中国人要展现出一定的体育精神,并在工业和政界之间进行新的建设性对话。宝马家族的继承人之一斯特凡·匡特(Stefan Quandt)说,总理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疏远,甚至无话可讲,而且政府方面缺乏良好的行动力。这或许才是目前德国竞争力面临的真正威胁。”

电动车平民化 中国制造?

比亚迪在欧洲杯踩到的“坑”

今年,不少中国企业首次赞助欧洲杯足球赛,并希望通过广告提高知名度。几家中国企业甚至是这场体育盛事的最大赞助商之一,包括电器制造商海信、支付服务提供商支付宝和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

《商报》发表文章指出,比亚迪的遭遇证明在海外投放广告也会“踩到坑”。文章写道:“比亚迪在欧洲杯赛场投放的广告上写着‘NEV制造商——第一名’。NEV的意思是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s)。但是很遗憾,在德国人没人知道这种很中国式的电动汽车说法。”

“比亚迪在德国市场的日子本来就‘不太好过’。销售代表们说,他们经常被顾客问道,BYD这个商标该怎么念?在互联网上有不同的流传版本,比如Bidd(发音为‘彼得’)或者Buett(发音为‘比特’)。但实际上应该被念为B-Y-D。”

文章写道:“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着西方企业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时遭遇的同样命运。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百事可乐。百事可乐在中国扩大市场时,他们推出的口号是:‘Pepsi brings you back to life.’(百事可乐让你活力重现)没想到,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后变成了‘百事可乐让你的祖先从坟墓中复活。’”

“战略咨询公司Horváth最近对德国和欧洲车主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中国汽车品牌的态度,并同一年前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是:能够说出至少一个中国汽车品牌的受访者比例在一年内从不到70%上升到85%。”

文章写道:“在德国最知名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是比亚迪。54%的受访者都认识该品牌。紧随比亚迪之后的是沃尔沃 Polestar(51%)、原奔驰旗下的Smart(43%)以及原英国品牌MG(40%)。领克和蔚来的认知度分别为37%和30%。”

2024欧洲杯 一个巨大的生意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