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难以割舍的情结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19日

当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时,就结识了一位名叫维特的德国少年。他就是歌德笔下《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的主人公。大概同是年轻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维特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下引起自己的共鸣。

https://p.dw.com/p/4oQa
油画作品中的歌德


然而爱情的失败让维特无法解脱,事业的受挫使维特悲观厌世。如此双重压力,他便万念俱灰,而走上轻生之路。维特之死告诉人们:世俗的偏见,有情人难以成眷属;高贵的血统论,只会扼杀平民天才。维特是一面镜子,照出当时社会的污秽;维特是一面旗帜,鼓舞青少年努力追求憧憬。

1977年,我考上大学,学的是哲学专业。哲学让我走进卡尔·马克思的世界。当时尽管手头拮据,还是省下钱买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资本论》等书籍,并绞尽脑汁钻进去。读第一遍,把一些重点段落用红蓝铅笔做上记号;读第二遍,用钢笔写上自己的一些浅显认识。有时把他的著作作为思想体系来读,去努力探索其中的内在联系。有时则把他的著作当作散文来欣赏,更迷恋于其中的某些警句的文学色彩。如“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我也曾把马克思写给亲人、朋友的书信公公整整地抄录了许多篇。当马克思知道自己的女儿劳拉同法拉格建立恋爱关系后,作为父亲的马克思,便写信告诉法拉格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象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您应该在考虑结婚之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而且无论对您或对她来说都需要长期考验。”

马克思在信中讲了许多道理,这封信不亚于当今的一部婚姻大全。正因为马克思把婚姻问题讲得那么透彻,给了人许多提醒。我当年才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并时时拜读。记得自己选择恋人时,还不时地按马克思所言来检点自己。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成家也有20多年,可爱的儿子已经读上大学。三家之口,尽管有时也为一些琐事磕磕碰碰,可我想到马克思所说男人应尽的责任时,是注意修正自身言行,注意在妻、子之间协调勾通。数学上有“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在我家,由夫、妻、子三点确定的家庭平面,应该说是非常牢固的。

谈到把马克思的著作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来读,我觉得马克思给我们人类绘制了一幅美丽的蓝图。然而他又没有让自己的思想陷入空想。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就是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对那种无视生产力必要发展的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了严肃的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只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即均分私有财产来反对个别的私有财产,企图使人人成为私有者。

他批评说:“物质的财产对它(指粗陋的共产主义)的统治那么厉害,以致它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它想用强制的方法抹煞天赋才能等等”。所以,这种共产主义的本质表现就是追求财产的平均化,“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这种忌妒和这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化的顶点”。它的这种对财富的嫉妒与贪欲以及它的平均欲望,导致限制和压缩生活需要,使社会向简陋的原始生活倒退,即“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没有需求人……的非自然的简单状况倒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重申:倘若没有生产力的现代发展,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这种共产主义随时都会因为交往的任何扩大而归于消灭。可以说,马克思对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作了最好的解释,马克思的论述富有普遍的真理性。任何社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的。

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等多家西方媒体组织了公元第二个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活动。马克思或高居榜首,或名列前茅。被称为“千年风云人物”、“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一位著名的美国政治社会学家安东尼·奥勒姆说:“马克思可以说是政治社会学之父,------显而易见,马克思创立了许多比任何热衷于政治研究的社会学家------活着的和死去的------都富有挑战性和更富有成果的思想”。

马克思是充满魅力的,无论是思想、事业、爱情、友谊,人格或精神气质,他曾经被同时代的人羡慕着,追随着,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形象。他的聪慧睿智,他的深邃思维,他的坚忍不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宽阔、博爱、胸怀世界的伟大灵魂。 他不是神,是人,是一个激情澎湃,指点江山,预示未来的真实的人。无论你是否接受,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都是具体而实在的。或许正确,或许错误,现在对他进行最终的评判都还显得太早。然而我为德国能出现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感到由衷的钦佩。正因为他那样伟大,所以在我的书柜里,他的著作是收集得最多的。

除了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之外,我也读过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伟大思想家的著作。虽然他们中的某些人的思维定式带有某种偏见,可他们独立思考精神,他们的执着态度着实令人感动。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经黑格尔之手,完成了它的最终的和系统的形式,建立起一座哲学家大厦。尽管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有其不健全之处,但是对人类思维却依然饶有兴趣和指导意义。应该说德国过去长期以来算是一个文学艺术繁荣,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文学上歌德、席勒、海涅的著作闻名于世;科学上布尼兹、开普勒、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的伟大建树,都给了我们很多新的思想,更给我们打开了许多新的洞天。汇聚到一点、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理想远大、不断进取是德意志民族精神。也正是他们具有这样一种千锤百炼的民族精神,才使得自己在各个领都有瞩目建树,才使得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巍然耸立。

20世纪80年代初,我便开始阅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赠送的《德中论坛》杂志。从那时起,我就对德国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的最新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是从那时开始,我便与《德中论坛》的中文翻译关愚谦先生保持着书信来往。有时针对其某篇文章谈点自己的感受,有时就翻译问题讲点看法。时至今日,我仍保存着当年关先生的来信。

1990年的10月3日,是德国历史上的伟大节日,也是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伟大节日。这一天,民主德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中国有句非常哲理的古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强烈的德意志民族感情促成了德国的统一,是强烈的德意志民族感情把隔绝相望了45年的德国人民相聚在一起。德国的统一,给世界上所有被分裂的民族带来的不仅仅是思考。德国的统一,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副清醒剂,是树起了一个世界性的样板。国家统一是大计,如果你真是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还有什么东西舍不得丢掉,而闹各自的独立呢?德国的统一,是对德国人民生命和尊严的尊重、自由的价值、宽容、民主与和平的利益均衡。我为德国的统一而感到高兴。记得收到关于统一的杂志时,我曾在上面写下自己的感言:人民的意志是不可阻挡的,当民心所向之时,就是民族统一之日。

统一后的德国如虎添翼。在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更为巩固。欧元是对欧洲进一步一体化的推动,德国在欧元的使用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德国早就有了一个“绿色内阁”------国务秘书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他们指出:成功的经营管理不仅仅意味着盈利,未来的经营目标是“保护生态”、“促进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使用资源,环境保护和消除贫穷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统一后的德国,在联合国“低一等地位”没有了,它终于成为联合国的完全成员。德国作为欧盟和地区中最大的国家而更加显著地在这个最重要的国家联盟中成长起来了。

德国统一后不久,驻华大使馆便给我寄来题名为《德国》的杂志。依本人之见,《德国》的内容更为广泛和丰富。打开每一期新到的杂志,真仿佛一阵春风迎面扑来。或许是我曾经当过一段时间教师的缘故,而对《德国》介绍教育方面的文章十分感兴趣。说实话,我很欣赏德国的“双元制”(或称“双轨制”)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它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密切合作,实行实践与理论并举的职业教育。它的核心是在学校与企业合作中以企业为主,在理论与技能教育中以技能教育为主,进行实践性很强的专门培训,培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强烈的职业意识的技术工人和技师。学生学以致用,用而有专,可以起到避免人才资源浪费的作用,这是极为有效的教育。德国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在世界上是数一的,只要了解德国教育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教育模式的多样性给人才的培养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试看德国各类人才辈出,功在德国十分注重教育。

作为一位政府公务员,我也更关注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德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有目共睹。为什么它能发展那样快,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适合经济发展的环境,给了鼓励人人创造财富,人人都要争当劳动者的机会。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中小企业数量之多,按可比计算,德国在世界各国要独占鳌头。中小企业尤如市场经济这块面包团里的发酵粉,给德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影响。57%的中小企业制造了57%的德国总产值和44%的应完成税销售额;46%的中小企业的投占德国总投资的46%。在政策上,联邦政府出资帮助创业者,如为小公司的成立提供50000欧元启动资金,每三笔贷款中有一笔必须是女性。创业者增多,新的工作岗位也必然增多,也就给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或者说创造财富的机遇。当一个国家能够满足劳动者的劳动需要时,这个国家的经济必然是繁荣的,德国正在积极地向这方面努力。

从一名中学生开始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到上大学读马克思;从20世纪80年代读《德中论坛》,到眼下继续在读《德国》。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我又把德国的中文网站列入自己的电脑收藏夹,也不时上网看看。算时间帐,可以说跨越二个世纪,历时30余年。30多年来,本人一直牵挂着德国,耳濡目染,德国已使自己有了难以割舍的情结。现在碰上这次征文,也就多说了几句。无非是想借此征文之机,祝愿德国在民富国强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时祝愿德中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柯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