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難以割捨的情結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19日

當我還是一名中學生時,就結識了一位名叫維特的德國少年。他就是歌德筆下《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書的主人公。大概同是年輕人,心有靈犀一點通。維特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下引起自己的共鳴。

https://p.dw.com/p/4oQa
油畫作品中的歌德


然而愛情的失敗讓維特無法解脫,事業的受挫使維特悲觀厭世。如此雙重壓力,他便萬念俱灰,而走上輕生之路。維特之死告訴人們:世俗的偏見,有情人難以成眷屬;高貴的血統論,只會扼殺平民天才。維特是一面鏡子,照出當時社會的污穢;維特是一面旗幟,鼓舞青少年努力追求憧憬。

1977年,我考上大學,學的是哲學專業。哲學讓我走進卡爾‧馬克思的世界。當時儘管手頭拮據,還是省下錢買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資本論》等書籍,並絞盡腦汁鑽進去。讀第一遍,把一些重點段落用紅藍鉛筆做上記號;讀第二遍,用鋼筆寫上自己的一些淺顯認識。有時把他的著作作為思想體系來讀,去努力探索其中的內在聯繫。有時則把他的著作當作散文來欣賞,更迷戀於其中的某些警句的文學色彩。如「一個幽靈,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我也曾把馬克思寫給親人、朋友的書信公公整整地抄錄了許多篇。當馬克思知道自己的女兒勞拉同法拉格建立戀愛關係後,作為父親的馬克思,便寫信告訴法拉格說:「真正的愛情是表現在戀人對他的偶象採取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度。而絕不是表現在隨意流露熱情和過早的親暱」。「您應該在考慮結婚之前成為一個成熟的人,而且無論對您或對她來說都需要長期考驗。」

馬克思在信中講了許多道理,這封信不亞於當今的一部婚姻大全。正因為馬克思把婚姻問題講得那麼透徹,給了人許多提醒。我當年才一字不漏地抄錄下來,並時時拜讀。記得自己選擇戀人時,還不時地按馬克思所言來檢點自己。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成家也有20多年,可愛的兒子已經讀上大學。三家之口,儘管有時也為一些瑣事磕磕碰碰,可我想到馬克思所說男人應盡的責任時,是注意修正自身言行,注意在妻、子之間協調勾通。數學上有「三點確定一個平面」,在我家,由夫、妻、子三點確定的家庭平面,應該說是非常牢固的。

談到把馬克思的著作作為一種思想體系來讀,我覺得馬克思給我們人類繪制了一幅美麗的藍圖。然而他又沒有讓自己的思想陷入空想。真正意義上的共產主義,就是要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在《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馬克思對那種無視生產力必要發展的粗陋的共產主義進行了嚴肅的批判。粗陋的共產主義只是用普遍的私有財產即均分私有財產來反對個別的私有財產,企圖使人人成為私有者。

他批評說:「物質的財產對它(指粗陋的共產主義)的統治那麼厲害,以致它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為私有財產佔有的一切都消滅。它想用強制的方法抹煞天賦才能等等」。所以,這種共產主義的本質表現就是追求財產的平均化,「粗陋的共產主義不過是這種忌妒和這這種從想像的最低限度出發的平均化的頂點」。它的這種對財富的嫉妒與貪欲以及它的平均慾望,導致限制和壓縮生活需要,使社會向簡陋的原始生活倒退,即「對整個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貧窮的、沒有需求人……的非自然的簡單狀況倒退」。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重申:倘若沒有生產力的現代發展,共產主義就只能作為某種地域性的東西而存在,這種共產主義隨時都會因為交往的任何擴大而歸於消滅。可以說,馬克思對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共產主義作了最好的解釋,馬克思的論述富有普遍的真理性。任何社會制度的存在和發展,是絕對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的。

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等多家西方媒體組織了公元第二個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評選活動。馬克思或高居榜首,或名列前茅。被稱為「千年風雲人物」、「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一位著名的美國政治社會學家安東尼‧奧勒姆說:「馬克思可以說是政治社會學之父,------顯而易見,馬克思創立了許多比任何熱衷於政治研究的社會學家------活著的和死去的------都富有挑戰性和更富有成果的思想」。

馬克思是充滿魅力的,無論是思想、事業、愛情、友誼,人格或精神氣質,他曾經被同時代的人羨慕著,追隨著,也為後人樹立了一個偉大的歷史形象。他的聰慧睿智,他的深邃思維,他的堅忍不拔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寬闊、博愛、胸懷世界的偉大靈魂。 他不是神,是人,是一個激情澎湃,指點江山,預示未來的真實的人。無論你是否接受,他對歷史進程的影響都是具體而實在的。或許正確,或許錯誤,現在對他進行最終的評判都還顯得太早。然而我為德國能出現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而感到由衷的欽佩。正因為他那樣偉大,所以在我的書櫃裡,他的著作是收集得最多的。

除了讀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之外,我也讀過康德、費爾巴哈、黑格爾等偉大思想家的著作。雖然他們中的某些人的思維定式帶有某種偏見,可他們獨立思考精神,他們的執著態度著實令人感動。如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經黑格爾之手,完成了它的最終的和系統的形式,建立起一座哲學家大廈。儘管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有其不健全之處,但是對人類思維卻依然饒有興趣和指導意義。應該說德國過去長期以來算是一個文學藝術繁榮,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文學上歌德、席勒、海涅的著作聞名於世;科學上佈尼茲、開普勒、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的偉大建樹,都給了我們很多新的思想,更給我們打開了許多新的洞天。匯聚到一點、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理想遠大、不斷進取是德意志民族精神。也正是他們具有這樣一種千錘百煉的民族精神,才使得自己在各個領都有矚目建樹,才使得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巍然聳立。

20世紀80年代初,我便開始閱讀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館贈送的《德中論壇》雜誌。從那時起,我就對德國社會政治、經濟建設、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的最新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的瞭解。也是從那時開始,我便與《德中論壇》的中文翻譯關愚謙先生保持著書信來往。有時針對其某篇文章談點自己的感受,有時就翻譯問題講點看法。時至今日,我仍保存著當年關先生的來信。

1990年的10月3日,是德國歷史上的偉大節日,也是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偉大節日。這一天,民主德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中國有句非常哲理的古語: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強烈的德意志民族感情促成了德國的統一,是強烈的德意志民族感情把隔絕相望了45年的德國人民相聚在一起。德國的統一,給世界上所有被分裂的民族帶來的不僅僅是思考。德國的統一,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一副清醒劑,是樹起了一個世界性的樣板。國家統一是大計,如果你真是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人民,還有什麼東西捨不得丟掉,而鬧各自的獨立呢?德國的統一,是對德國人民生命和尊嚴的尊重、自由的價值、寬容、民主與和平的利益均衡。我為德國的統一而感到高興。記得收到關於統一的雜誌時,我曾在上面寫下自己的感言:人民的意志是不可阻擋的,當民心所向之時,就是民族統一之日。

統一後的德國如虎添翼。在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更為鞏固。歐元是對歐洲進一步一體化的推動,德國在歐元的使用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世界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時候,德國早就有了一個「綠色內閣」------國務秘書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他們指出:成功的經營管理不僅僅意味著盈利,未來的經營目標是「保護生態」、「促進社會」和「經濟效益」,在不破壞資源的前提下使用資源,環境保護和消除貧窮不是矛盾的對立面,而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統一後的德國,在聯合國「低一等地位」沒有了,它終於成為聯合國的完全成員。德國作為歐盟和地區中最大的國家而更加顯著地在這個最重要的國家聯盟中成長起來了。

德國統一後不久,駐華大使館便給我寄來題名為《德國》的雜誌。依本人之見,《德國》的內容更為廣泛和豐富。打開每一期新到的雜誌,真彷彿一陣春風迎面撲來。或許是我曾經當過一段時間教師的緣故,而對《德國》介紹教育方面的文章十分感興趣。說實話,我很欣賞德國的「雙元制」(或稱「雙軌制」)職業技術教育。「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模式。它是由企業和職業學校密切合作,實行實踐與理論並舉的職業教育。它的核心是在學校與企業合作中以企業為主,在理論與技能教育中以技能教育為主,進行實踐性很強的專門培訓,培養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和強烈的職業意識的技術工人和技師。學生學以致用,用而有專,可以起到避免人才資源浪費的作用,這是極為有效的教育。德國教育模式的多樣性在世界上是數一的,只要瞭解德國教育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教育模式的多樣性給人才的培養成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空間。試看德國各類人才輩出,功在德國十分注重教育。

作為一位政府公務員,我也更關注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德國經濟的發展在世界上有目共睹。為什麼它能發展那樣快,關鍵是有一個良好的適合經濟發展的環境,給了鼓勵人人創造財富,人人都要爭當勞動者的機會。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發展的支柱,中小企業數量之多,按可比計算,德國在世界各國要獨佔鰲頭。中小企業猶如市場經濟這塊麵包團裡的發酵粉,給德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極大影響。57%的中小企業製造了57%的德國總產值和44%的應完成稅銷售額;46%的中小企業的投佔德國總投資的46%。在政策上,聯邦政府出資幫助創業者,如為小公司的成立提供50000歐元啟動資金,每三筆貸款中有一筆必須是女性。創業者增多,新的工作崗位也必然增多,也就給更多的人提供就業或者說創造財富的機遇。當一個國家能夠滿足勞動者的勞動需要時,這個國家的經濟必然是繁榮的,德國正在積極地向這方面努力。

從一名中學生開始讀《少年維特之煩惱》,到上大學讀馬克思;從20世紀80年代讀《德中論壇》,到眼下繼續在讀《德國》。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我又把德國的中文網站列入自己的電腦收藏夾,也不時上網看看。算時間帳,可以說跨越二個世紀,歷時30餘年。30多年來,本人一直牽掛著德國,耳濡目染,德國已使自己有了難以割捨的情結。現在碰上這次徵文,也就多說了幾句。無非是想借此徵文之機,祝福德國在民富國強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同時祝福德中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

(柯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