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中欧贸易争端下一步去向何方?

2024年6月22日

围绕中国电动车的中欧贸易争端第一回合刚结束,第二回合的较量正在酝酿之中。目前德国经济部长的访华,显然是想避免德国的汽车成为中国报复的对象。但在学者张俊华看来,这体现了德国政界的短视。

https://p.dw.com/p/4hNx4
中欧关系是否会因为关税争议而紧张加剧?
中欧关系是否会因为关税争议而紧张加剧?图像来源: Jason Lee/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欧贸易争端的第一回合如同拳击比赛,以双方各出一拳暂告结束。在进行反补贴调查后,欧盟将在7月4日起对中国不同车企的电动车出口额外征收最多38.1%的关税。而中国此前已经对法国的白兰地酒进行反倾销调查,而现在又对欧盟的猪肉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作为反制手段,并且,威胁将给欧洲进入中国的大排量汽车予以高税。前二者,是北京对支持向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国家的报复。而第三项,则是在旁敲侧击,要德国做一步的努力,阻止欧盟增税。

增税的利弊以及欧盟的盘算

首先,应该看到,在贸易领域对其对手的任何惩罚,都是有点“伤人一千自损八百”。 特斯拉在这场争端中算是幸运,可能会获得“单独计算的税率”,而欧盟成员国的公司则不一定像特斯拉那么幸运。譬如宝马也和其他中国车企一样,都得承受 20% 的加征关税。要知道,宝马就把不少电动车型专门放在中国生产。大众的电动车也有类似情况。 除此之外,无论是今后中国对法国的白兰地还是对西班牙、丹麦等国的猪肉赋予高税,都会直接给它们带来直接的损失。 

宝马在沈阳的生产车间
宝马在沈阳的生产车间图像来源: Xinhua News Agency/picture alliance

但如同Politico透露的,欧盟对中国不同车企加征不同的税率,实际上有着更长远的打算。用朱熹的话来说,是“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故事还得从80年代初说起。那时中国急需发展汽车工业,于是瞄准了西方各家汽车公司,邀请它们来华投资建厂。但中国同时对其开出了一个条件,即所有的公司在中国开厂,都必须用“合资企业”的形式,即跟中国一家国企合作,共同操作。众所周知,任何外国直接投资即FDI,多少都会带来技术外溢的效应,使得接受国受惠。但中国的“合资企业”的做法,为的是在已经可能获得的技术外溢前提下,加倍地获得技术外溢。 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换技术”的做法。

德语媒体:关税之剑迟早变钝

当然,由于内燃机汽车的技术发展本身就有很长时间的积累,加之那些“有档次”的公司很留意地尽量少让“技术外溢”,使得中国最后在传统汽车的追赶并不是很成功。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出现了2000年之后对于电动车汽车技术的研发,即另起炉灶走捷径,并在中国政府大力的扶植下,出现了成果。 

双方有没有可以契合之处?

欧盟也正是在中国当初做法的启示下,同时考虑到自己的绿色能源发展目标,决定通过对中国车企增税的手段,“引导”它们到欧盟成员国来投资建厂。而且,最希望采用“合资”或跟当地车企合作的途径,推动技术外溢,并且能在欧洲建立起一条供应链,从而使得欧盟各国得益。 

比亚迪的欧洲攻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企业可能意识到今后光是出口电动车到欧盟的市场,并非那么容易,于是也已经开始如此做了。譬如,比亚迪在匈牙利的乘用车工厂已经开始动工,奇瑞最近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收购了一家工厂,马上要造自家电车。但欧盟期待的,显然更多。欧盟之所以给比亚迪加征的关税比其他车厂低(17.4%),就是认为该厂已有在欧洲投资的意向,希望让比亚迪走上欧盟指定的轨道。  

应该看到,中国政府内也确实不乏技术官僚,认为在贸易中,双赢比单赢还是更好,所以在去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等9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海外研发合作、提高海外合规经营能力、因地制宜加强与海外相关企业合作等5条措施。这个意见跟欧盟的设想有吻合之处。 但具体实施阻力依然很大。

下一步去向何方?

可以相信,欧盟的设想确实是解决贸易争端的一个方案,但以习近平为领导的中国政府很难马上接受。笔者以为,中方这次很可能会放德国一码,即不对欧洲的大排放汽车增税。但中方很难会马上完全走上欧盟“指明”的道路:即用在欧洲投资建厂来代替电动车直接从中国出口到欧洲。 

这里理由有如此几个。一是,中国的不少车企依然可以轻松消化欧盟的关税,并保持在欧洲的利润率。以比亚迪上个月推出的海鸥电动车荣誉版为例,其国内售价折合大约 9700 美元。该公司计划在欧洲推出该车型,但售价约为2万欧元(约合21475美元)。而欧洲同类电动车型的售价约为2.5万至3万欧元。欧盟对比亚迪电动车加征 17.4% 的关税。如果刨去关税,尽管利润不如以往,但依然不错。

第二, 北京知道,无论是白兰地还是猪肉,一旦对厂商实行制裁,这些“受害者”叫疼的呼救一定会给那些国家的政府施加极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又会进一步传送到欧盟层面,从而使得欧盟作出妥协。 第三,北京心里明白,下半年起,下一届的欧盟理事会主席国是匈牙利。 作为一个中国在欧盟的“特洛伊木马”,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肯定站出来为中国说话,提出撤销关税的建议。 第四,中国官方非常担心,一旦在欧洲办厂,不仅中共对中国的企业的控制可能要打折扣,而且很容易会技术外泄,从而失去技术优势。

总之,第二回合博弈的时间显然要比第一回合更长也更复杂。而这里关键的是,要看哪方更能坚持住。从理论上来说,民主国家似乎更容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样, 欧盟的猪肉和白兰地产商如果无法寻找其他客户,或者欧盟无法给与受害方一定补偿,加之德国这样汽车大国的反对,那欧盟面临的问题就会大于中国。但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于习近平蹩脚的经济政策,也许在今后四个月内,中国的经济下滑的速度更快。如果是这样,为了挽救经济,北京则可能不得不按照欧盟设计的方案操作。

总之,在中欧的贸易争端中,双方均有一种对对方的依赖,所以还是有这个意愿不想恶化其冲突。这多少跟中美贸易冲突还是有区别的。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德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4 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