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针对中国的崛起,开始新的战略协调

采访记者:一通2007年11月6日

前不久,德国执政的基民盟基社盟议会党团外交发言人冯-卡莱顿(von Klaeden)提交了德国新亚洲战略构想的文件。文件在谈到德国与中国关系时,尤其强调了德国政府必须和中国保持相对的距离。德国之声中文广播记者采访了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欧亚问题专家贝尔斯克博士(Sebastian Bersick)。

https://p.dw.com/p/C4hJ
保持距离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德国执政的基民盟基社盟议会党团为什么要公布一份新亚洲战略并明确声明要同中国保持距离呢?

贝尔斯克博士:基民盟基社盟议会党团公布的所谓战略文件,更多应该从它作为欧洲乃至德国重新构建自己与亚洲关系这个角度上来分析。这份文件不应该过度解释为德国对中国批评性外交立场的连续。

德国之声:您讲到德国外交对中国持批评性立场,到底是什么导致联盟党议会党团转向如此批评的立场?是世界外交政治发生了重大事变,还是执政党内某些政治力量转而占了上风所至?

贝尔斯克博士:主要的原因来自人们开始意识到一种迫切的必要性,那就是迫切需要针对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进行一些国际战略协调。假如我们注意到中国内政、经济政策发生的一些变化,已经对欧洲特别是德国提出一系列的挑战的话,假如我们注意到亚洲其他地区也在发生类似变化的话,我们便不难想象作为德国的政党也有必要据此对自己整体外交构想提出相应的调整。我以为我主要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和解释目前基民盟基社盟提出的战略立场。

德国之声:中国乃至亚洲崛起导致了挑战。这样的挑战导致了德国在远东地区结盟政策上的调整吗?

贝尔斯克博士:欧洲特别是德国在亚洲远东地区能够支配的地缘政治乃至地缘军事空间是很有限的。目前德国外交政治中进行的必要调整,主要针对的是跨大西洋地缘关系,是调整这个关系中彼此必须进行的密切协调。假如我们注意到欧洲曾经推行过力图取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器禁运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当时主要是法国,但也有德国政府参与的欧洲民族国家会如此热衷于取消这样的武器禁运呢?那是因为这些民族国家认为自己同中国结成相应的国际架构,有助于实现自己民族国家的利益。这也促使了美国人思考他们同欧洲在国家安全政策上的关系,促使美国人意识到这个关系尤其适用于远东地区。最终欧洲人没有取消对华武器禁运,也是基于美国人对密切跨大西洋战略关系的强烈认识和强力调整。这一点,招致了中国人的极度失望和不满。从另外一个方面上看,欧洲和中国尤其是在经济关系上,也正处在逐渐从伙伴关系向竞争关系过渡阶段,这两点,最终造成了最近两三年中,欧洲与中国关系从伙伴关系向强烈竞争的关系转变。”

Dr. rer. pol. Sebastian Bersick, Experte für EU-Asien-Beziehungen
图像来源: DW

塞巴斯蒂安·贝尔斯克博士(Sebastian Bersick)是德国政治与科学基金会的研究人员。他的主攻方向为欧中、欧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