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纪念六四从香港移师海外

2024年6月5日

由于六四天安门事件在中国大陆是一个禁忌话题,近年来在香港公开纪念也成了犯罪行为。因此有关的展览、演出和报告会只能在海外举办。有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一把双刃剑。

https://p.dw.com/p/4gfUn
话剧《5月35日》编剧列明慧旅居英国
话剧《5月35日》编剧列明慧旅居英国图像来源: DW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纪念北京天安门事件35周年的日子里,当代历史学家何晓清(Rowena He)受邀穿梭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之间,在一系列讲座上做演讲,为那些不能发言的人发声。

1989年发生的镇压事件,在中国大陆仍然是一个禁忌话题。时至今日,究竟有多少人在街头丧生仍是一个未知数,有人猜测数百人甚至上千。

曾经是自由灯塔的香港,30多年来,年年不忘为悼念死难者而举行大规模的六四守夜活动,但这在今天已不可能。2019年,香港举行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后,次年实施了《香港国安法》,之后当地为《基本法》23条立法,持不同政见人士失去了所有的活动空间,"煽颠罪"成为用来惩罚他们的重要法律依据。

2019年,何晓清应聘从美国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历史副教授。2023年,港府拒绝延长何晓清的签证,她本人亦被中大立即解雇

纪念六四35年的日子里,何晓清的日程安排得很满,她认为这是她的职责所在。据了解,何晓清曾在1989年参与过中国广州市的抗议活动。她对美联社说,"我们不能继续在香港点燃蜡烛了。因此,我们要在全球各地点亮它。"

香港行为艺术家街头手画"八九六四"被捕

对中国大陆人很难抹去的记忆

为保留对天安门镇压的记忆,海外的纪念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过去几年中,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台湾等地出现了越来越多有关这一主题的演讲会、集会、展览和表演。但是,对六四的记忆很难从所有思想开放的中国人的脑海中抹去

据何晓清回忆,当年17岁的她也同其他抗议者一道走上街头,那是出于对祖国的挚爱。镇压发生时,她整晚守在电视机前无法入睡。后来回到学校,她被要求重复官方的定性说法,即政府成功平息了一场暴乱。只有这样,她才能通过考试。

何晓清对美联社说,"我从未杀过任何人。但这些年来,作为幸存者,负罪感挥之不去"。

流亡英国的前香港立法会议员罗冠聪
流亡英国的前香港立法会议员罗冠聪图像来源: DW

海外纪念活动:一把 "双刃剑"

为了保留对这一事件的记忆,纽约市去年6月开设了一个专门纪念天安门镇压事件的博物馆。六四天安门事件中的学生领袖之一王丹担任该博物馆的负责人。他估计截止到今年5月初,该博物馆吸引了大约1000名参观者,包括中国移民、美国公民和香港人。王丹说,为了扩大观众群,他计划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举办不定期展览,以及在其他国家举办长期性展览。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欧洲历史和记忆研究教授西尔普(Aline Sierp)认为,海外纪念活动使记忆得以传播和延续,为其他人和后代提供了了解的机会。但这可能是一把 "双刃剑",因为不同的地方会调整这些记忆,使其在未来面临支离破碎,或者脱离原有语境的风险。

上周,伦敦一家剧院上演了话剧《5月35日》。该剧由在2020年《国安法》颁布后移居英国的香港侨民列明慧(Lit Ming-wai)创作,讲述一对老年夫妇希望有机会公开悼念他们在1989年去世的儿子的故事。

该剧导演皮尔斯(Kim Pearce)是一名英国出生的80后,她表示,在很小的时候,这场悲剧就引起她的共鸣,当她读到芬顿(James Fenton)的诗歌《天安门》时,曾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参与这个项目进一步加深了她与这些故事的联系。

(美联社等)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