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对决:该赢的赢了,该输的没输
2005年9月4日对决结束后,计时钟显示施罗德多说了一秒钟。多出的一秒钟不会左右大选的胜负,但是施罗德出色的辩才却有可能让社民党又看见了希望。
梅克尔主动出击,施罗德老到应战
对决开始七分钟后,挑战者梅克尔首先向对手发起攻击,指责社民党在生态税上没有遵守诺言,这显示出今晚她是有备而来。久经沙场的施罗德使出太极手,三言两语不经意间就将话题转到了联盟党影子内阁中的主张极端税务改革的基尔希霍夫上,反问基氏的25%税率模式在哪里体现了公平,如果穷人和富人都一刀切式地纳税?他的第一个得分可能就得自这句话:“怎么可以把老百姓变成基尔希霍夫的试验小兔子?”
著名女权主义作家艾丽丝.施瓦茨在德国电视二台(ZDF)上评论说,施罗德表现得很得体,没有露出大男子气,梅克尔则比人们预期得要好,遗憾的就是整个辩论过程中,80%的时间都花在了经济问题上。的确,税改和就业问题是这次大选的主要话题,也主宰了电视对决的内容。不知是不是梅克尔不知不觉就钻进了施罗德的圈套,反正在税改问题上,梅克尔完全处于为基尔希霍夫辩护的守势,给人感觉联盟党把基氏当成了解决德国问题的万金油,而施罗德则根据自己在执政经验上的优势,在运用数据和论据上让人觉得更行家、更有说服力。
德国“明镜周刊”在线版的评论说,二人在税改问题上过于纠缠细节,造成了像“两个官员在政府食堂里争论税制利弊”的印象,全然不顾听众的感受”。在辩论展开到其它话题后,两个人的总体执政思路才渐渐呈现出一定的轮廓。
五百万的高失业数字是执政的红绿联盟的软肋,梅克尔当然不忘再次提醒施罗德98年时“不大幅度明显降低失业率就走人”的许诺。施罗德坦然承认,红绿执政的七年的确流失了大量有社会保险义务的就业岗位,但是他同时指出,科尔时代德国的失业人口就达到了470万,而现在的失业人口统计中包括了“哈茨改革”前的40万拿社会救济的人口。
辩论中提到可土耳其入盟问题,算是象征性地在外交政策上过一招。梅克尔重申了反对土耳其入盟的立场,而施罗德则指出了接纳土耳其入盟对欧盟的地缘战略意义。施罗德指出,梅克尔用土耳其入盟会导致劳工涌入的说法来吓唬人,因为入盟谈判中,土耳其同意欧盟任何一国和土耳其自己都可以随时关闭国门限制自由出入。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施罗德发挥得又是比梅克尔要好。
辩论中,主持人引述施罗德夫人批评梅克尔的话,暗示施罗德夫人有多嘴干政之嫌。但是施罗德却为夫人进行了辩护,说他的夫人不论是由于职业(政治题材记者)还是公民身份,对政治发表看法是再正常不过了,他“为此感到自豪”。“我夫人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说的就怎么做”,这也是他“爱她的原因”。
民调显示施罗德是对决赢家
对决前人们普遍期待,施罗德必将发挥他的电视演讲技巧和才华,在风头和气势上压倒个人魅力不足的梅克尔。但是整个辩论基本上是就事论事地讨论,施罗德没有露出靠技巧取胜的意思。德国著名导演迪特.韦德尔认为,虽然施罗德一如既往地是个好演员,本次辩论也是在表演上无可挑剔,但是施罗德并没有像一个演员那样有意表现自己。不过韦德尔认为,辩论并没有什么新的内容,二人的观点其实是大家以前都知道的。
施罗德比梅克尔晚半个小时抵达现场,在进入演播厅前还向演播厅外的众多记者和观众谈笑致意,显得十分笃定。辩论在晚上八点半准时开始,第一个问题由施罗德开始回答,而梅克尔则得到最后一个讲话的机会。四位主持人中,只有SAT1的主持人考施名气最小,现场表现也果然最差,把梅克尔强嫁给了基尔希霍夫,误称其为“基尔希霍夫夫人”。
四大电视台和众多民意测验机构都在电视辩论的同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大同小异,总体上看是施罗德赢了这一对决。名为“选举研究小组”的民调机构调查显示,48%的被调查者认为施罗德是辩论的赢家,认为梅克尔胜利的只有28%,而27%的人认为二人打了个平手。民调机构Infratest/dimap的结果也类似:49%的人感觉施罗德是胜者,33%的人觉得梅克尔才是赢家。各家机构的调查还一致表明,施罗德在同情分、可信赖分和“谁更有能力”这三项上都大幅度超过梅克尔。在具体论题上,施罗德在税改、退休养老和外交政策上大胜对手,只有在“谁能创造更多就业位置”一项上,梅克尔以30%大大超过施罗德的10%。
鉴于德国选民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现在还没有决定投谁的票,电视辩论对这些人的影响就显得更加重要。Infratest/dimap的调查表明,在这些人当中,58%的人觉得施罗德更有说服力,而倾向于梅克尔的则只有16%。
不过,让梅克尔感到安慰的是,47%的被调查者认为她比预期的要发挥得好,而认为施罗德的发挥比预期还要好的只有21%。如果从这一数字来看,那么本次电视对决显然没有让施罗德凶猛扩大民意影响,而梅克尔则没有失去已经有的地盘。
无论如何,电视对决后,大选的变数又多了,施罗德不是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