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2020年1月10日

保护主义与民族主义,还是更坚定有活力的自由主义?《经济周刊》讨论了德国面对中国可以采取的立场。《新苏黎世报》假想2030年的美国与中国。

https://p.dw.com/p/3W0PC
Symbolbild China - USA
图像来源: Reuters/J. Lee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周五(1月10日)发表署名文章"如何与中国打交道(Wie umgehen mit China?)"文章的作者是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副主席托马斯·克莱恩-布罗克霍夫(Thomas Klein-Brockhoff)。

文章开头写道:"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趋势是:与中国的体制竞赛将愈演愈烈。"就德国国内是否允许中国移动设备制造商华为参与构建德国5G网路的讨论,文章的作者认为这"标志着一系列矛盾的开端,而这些矛盾的核心说到底就是有关对人性看法的争执:德国人将来能够自由且自主地在一个自由民主和启蒙政治持续的世界中生活吗?而中国依靠数字化的行为操控和专制国家的数据控制来维护秩序,这一方式将在德国和欧洲登陆甚至悄悄征服?"

文章作者坦言:"鉴于西方的软弱和分裂,肯定是没有统一答案的。袖手旁观肯定也无济于事。即使在艰难的框架条件下,德国依旧可以有所作为。德国可以提高在自由世界保持富足的几率,具体办法是:德国与志同道合的西方国家一起展示新的姿态:一个坚固的自由主义,一方面更加坚决地面对制度的敌人,另一方面在顾及到权力缩小的情况下减少自己的要求。谦虚一点,少做承诺,坚定一些,多做实事;行事谨慎而非鲁莽,身教而非言传--这是稳固有力的自由主义的行为准则。它们会影响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

《经济周刊》的文章还介绍,约一年前,德国工业联合会(BDI)打破了对中国的两大幻想:即中西趋同和互补理论,"根据互补理论,德国和中国并非直接竞争关系,因为双方拥有互补的优势。现在德国工业联合会认为这一理论已经过时,因为中国迅速推进现代化,而北京连续破坏世界贸易秩序。"

"面对这一大变化,目前为止德国政府仅做出了个别和象征性的回应。现在德国政府有两种回应模式可选:自我保护的民族主义和更稳固有活力的自由主义。"作者如是写道,并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是前者的代言人,而这一模式可能有短期效益,长期而言只会失败。

Japan G20 Gipfel in Osaka | Donald Trump und Xi Jinping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S. Walsh

《新苏黎世报》则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假如与中国发生冷战,会怎样?"(Was Wäre, wenn es zum kalten Krieg)。文章是对美中未来角逐的假想。

文章写道:"我们假设的场景是:2030年5月,中国长时间的统治者习近平与美国民主党总统、亿万富翁及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Jeff Bezos)在雷克雅未克举行峰会,一方面是个人层面上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是政治问题上不让步的立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以他与中国的贸易战揭开了北京与华盛顿之争的序幕。"

文章设想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美国,经济和军事上的鹰派占据上风,支持脱钩。由此产生了两个对立的全球权力结构--正如冷战时期美苏之间。"

而经济上的脱钩"意味着双边贸易与相互投资的高额壁垒、贸易政策上持续相互挥舞大棒以及对技术领先地位的不断角逐"。文章预想说:"军事合作不再是考虑之内,中国大学生被禁止留学美国。"

文章写道:"互联网分成两个空间,美国技术企业与中国争锋。北京试图建立全球数字货币。美国及其盟国努力发展6G,以弥补5G的差距。世界各国均需抉择,他们想要属于哪一个权力空间。"

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