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 东欧的“中国热”开始降温

达扬(摘编)
2021年2月11日

每年一度中国同中东欧17国举行的领导人峰会今年出现了一些变化,有六个国家的领导人没有出席会议,这对北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丢面子的事情。

https://p.dw.com/p/3pERV
China Xi Jinping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 H. Guan

(德国之声中文网)今年的17+1峰会在召开前数小时才对外正式宣布,这足以显示会议的筹备过程并不顺利。《新苏黎世报》以《中国之星在东欧黯然失色》为题,报道了这次险些被取消的峰会。文章写道: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最终为会议召开开放了绿灯,尽管12个受邀国家当中有六个国家的首脑没有出席,而只是派出了代表。没有与会的国家除了巴尔干三国之外,还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斯洛维尼亚。

成立于2012年的17+1论坛是北京宣传其‘一带一路’项目的平台,中国希望通过在当地扩建交通设施推进中国对欧贸易。新近增加的内容还包括中国从东欧进口粮食以及向东欧出口中国疫苗等。

但论坛本身的吸引力增加却无法抵消部分东欧国家对中国影响力不断增强所产生的疑虑。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习近平不仅表示愿意提高从东欧进口农产品的数量,并且还表示中国的运输网路将率先在东欧完成建设。”
文章称,“一带一路”项目在东欧开始受到质疑,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中国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都由中国公司中国工人承建,所在国除了欠下债务之外,本土经济受益有限。另一方面,相关国家让中国承建基础设施项目,往往违反了欧盟的招标规范,因而难免同布鲁塞尔发生矛盾。文章接着写道:

Neue Donaubrücke in Belgrad
中国投资兴建的贝尔格莱德多瑙河大桥。(资料图)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Thomas Brey

“近来对中国产生的谨慎态度也有安全政策方面的考量。美国尝试建立西方阵营共同应对中国挑战。而不执行这一路线的国家则会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欧盟今年12月在未同美国协商的情况下,同中国就投资协定达成共识就已经引起了华盛顿的不解和疑惑。因此,很多东欧国家不想继续得罪美国新政府,所以至少会采取同北京保持距离的姿态。

当然,‘东欧’并非铁板一块。不同国家对其对华政策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的评估也不尽相同。巴尔干半岛国家对北京采取的审慎态度同华盛顿直接相关。作为俄罗斯的邻国,巴尔干各国认为美国是安全保障,因为会避免采取任何影响对美关系的步骤。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则暗示,他们更愿意参与欧盟27国同中国的对话,并会为此退出目前的17+1模式。”

五年前,中国终止了八十年代开启的“一胎化”政策, 希望以此逐渐提升人口出生率。但官方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的出生率还是下降了15%。《法兰克福汇报》写道,出生率不断下降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定时炸弹。文章写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尝试了各种鼓励生育的措施,比如减税,提供教育和居住补贴,增加育儿假等等。为了降低离婚率,前不久还引入了为期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在此期间内,离婚申请将不被处理。去年12月,民政部长李纪恒发表文章,要求政府明显提高在教育、福利房屋以及医疗体系的投入,以缓解年轻家庭的财务负担。

但是取消‘两胎化政策’的主张在中国仍不能成为主流。仍有个案显示,有人因为生育了第三胎,而遭高额罚款,甚至失去工作岗位,或被要求堕胎。造成这种自相矛盾做法的原因是,以前的计划生育部门虽然已经改换了名称,但其工作人员仍大权在握,可以做出超生罚款的决定。”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0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