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姐弟三人与德国第三大媒体集团(24)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5日

本来,他们甚至排在第6、7个位置上,这一、两年来跌得很惨,但无论如何,这个家族的企业仍然是德国第三大媒体集团。这个家族自然也在德国最富的行列。而今天的领导人是企业创始者的私生子。

https://p.dw.com/p/4kci
创始人格奥尔格.冯.霍尔茨布林克(1909-1983)图像来源: dpa

这个集团叫格奥尔格.冯.霍尔茨布林克(Georg von Holtzbrinck),是因事业创始人而名的。集团总部座落在斯图加特,是德国仅次于贝塔斯曼和施普林格的第三大媒体集团。但由于这个集团基本上掌握在家族手里,所以这个家族的财产一度远远超过前两家中最大的家族,以56亿欧元位列德国巨富第6个位置。2003年初,他们的财产比上年跌了一半,但仍然有28.5亿之多。

德国今天的媒体业巨头几乎都是战后兴起的。50岁左右的年龄简直就是“公龄”。“老祖宗”格奥尔格.冯.霍尔茨布林克于1948年推出斯图加特家庭书社,奠定了图书俱乐部的基石。50年代末,这个图书俱乐部更名为德国图书联盟。在最初的二、三十年里,这个图书俱乐部构成了不断兴起的集团的核心,直到80年代中还是德国同行中的老大。后来才被贝塔斯曼取而代之。

60年代,格奥尔格的公司先后买下或参股于德国大名鼎鼎的出版社Fischer,Rowohlt, Droemer,Kindler等,1969年买下地方大报萨尔布吕肯报,1971年买下德国最大经济报纸商报。这一系列的大手笔使一个小小的媒体公司迅速长成了一个集团。1971年,控股公司格奥尔格.冯.霍尔茨布林克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80年代,集团开始插足英语国家市场,先是打入美国,后来又以买下英国Macmillan出版社为标志,昂然进入不列颠。

格奥尔格.冯.霍尔茨布林克于1983年去世。他的财产三等分分给了他的三个子女:莫尼卡(现姓朔勒尔,今年63岁),迪特尔(今年61岁)斯台凡(今年39岁)。老二迪特尔接管了企业。

迪特尔一开始并不想继承父业。他反感地说,他的父亲“认为我没有什么出息。”但当他父亲去世时,他自然也就义不容辞了。事实证明,他是个非常能干的生意人。在他领导下,公司在1980至2001年他执政的20余个春秋里,营业额从3亿欧元跳到了23.7亿。如今,这个集团拥有1万名员工,除了上述商报、Fischer出版社等外,集团内赫赫有名的企业比如还有:时代报,每日镜报,经济周刊等。

迪特尔是个聪明的生意人。比如,80年代,迪特尔看清了形势,知道图书俱乐部这种营销方式没有多大前途,于是于1989年毅然出售了他老爹当初最大的杰作:德国图书联盟。

迪特尔统治了集团20余年,这个媒体集团在他的统治下却极少发出声音。他的名言是:“假如我们是隐身的,我们就会更好。”非常典型的隐身术:在迪特尔执政的漫长岁月里,他一共只召开过三次新闻发布会。

关于姐姐莫尼卡,人们知之甚少。只知道她曾经一度领导Fischer出版社,今天是集团没有具体分工的总经理之一。

小弟斯台凡可就大不一样了。人们说,他的故事足够写一本长篇传奇小说。他今年才39岁,很长时间里管他的亲哥哥姐姐叫叔叔阿姨。他是一名“二奶”的儿子。他的妈妈是老爸格奥尔格的小秘。很多年里,老爸格奥尔格养着这名“二奶”,过着重婚的生活。

老爸格奥尔格在重婚的日子里徘徊了许多年。70年代中,他终于公开承认了这名私生子的身份,以“领养”的名义把他接进门来。而私生子的亲妈也终于见了天日,从一幢二户房中的一半那个住处,搬进了一个豪华的别墅。

少年时代,斯台凡经常跟“莫尼卡阿姨”和“迪特尔叔叔”一起下棋打牌。慈祥的大哥哥迪特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良师。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的学徒时代,斯台凡是在出版哈里波特的英国出版社Bloomsbury和基尔希集团的财政部度过的。

1994年,斯台凡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然而一开始他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他那把长篇小说装在激光盘里销售的主意被市场打得一败涂地。而2001年他接掌霍尔茨布林格集团的大权,虽说一举成为德国媒体大企业最年轻的老总,但却正赶上了德国出版业媒体最不景气的时辰。2001年,集团据说亏损4770万欧元。对头明镜周刊甚至有板有眼地“援引”霍氏集团总经理班子的内部材料,说霍氏集团的资金只够用到年底。

法学博士斯台凡的能力在压力下释放出来了。没有犹豫多长时间,他就埋葬了当时还处于热的阶段的网络经济组成部分,关闭了“E-Business”,“Food Economy”和“Teleboerse”这些商业网站,大量地裁员,退出刚踏入的电视与广播领域,把半年前刚增加了投资的新闻电视台NTV股份卖给了RTL电视。

集团终于在德国经济,尤其是媒体经济最困难的时候缓过了气来。集团甚至又想大干一番事业了。最明显的证据是2003年底、2004年初企图收购柏林最大地方报纸柏林日报一案。

三大报纸统治着柏林:柏林日报(Berliner Zeitung)居大,其次是属于施普林格集团的柏林晨报和属于霍尔茨布林克集团的每日镜报。斯台凡麾下的霍尔茨布林克集团本身已经拥有柏林第三大报,又想买下老大,德国审批垄断问题的卡特尔局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不看好。

于是,斯总想到了出售每日镜报的主意,所谓丢卒保车吧。然而,象鲍尔出版社这样的媒体业大企业要收买每日镜报却被挡在了门外。2003年10月10日,他把每日镜报卖给了他的霍尔茨布林克集团原来的经理皮埃尔.盖尔肯斯。

然而,每日镜报自己捅了个不小的漏子:该报在2003年10月报导道,霍尔茨布林克集团打算在法律重新允许的情况下把每日镜报再买回来。为此霍氏集团跟每日镜报新老板有个约定,霍氏集团随时可以买下每日镜报75%的股权。至于法律允许的情况,指的是:在欧盟的压力下,德国有义务把它的竞争法规跟欧盟的竞争法规统一起来。施罗德总理、克莱门特经济部长等都就霍氏一案表了态,说,德国确实在考虑把这个法规纳入欧盟的轨道。

然而,卡特尔局就不是这样想的了。这位垄断破坏者立即宣布,要审查每日镜报出售一事是否是“稻草人生意”(即假生意)。2004年2月初,审查结果出来了,结论也出来了:卡特尔局宣布,不同意霍尔茨布林茨集团购买柏林日报出版社。

斯台凡他们已经向杜塞尔多夫州高级法院提出了上诉。然而,他们真正的希望仍然是联邦政府在有关法规上何时向欧盟看齐。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