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姐弟三人與德國第三大媒體集團(24)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5日

本來,他們甚至排在第6、7個位置上,這一、兩年來跌得很慘,但無論如何,這個家族的企業仍然是德國第三大媒體集團。這個家族自然也在德國最富的行列。而今天的領導人是企業創始者的私生子。

https://p.dw.com/p/4kci
創始人格奧爾格.馮.霍爾茨布林克(1909-1983)圖片來源: dpa

這個集團叫格奧爾格.馮.霍爾茨布林克(Georg von Holtzbrinck),是因事業創始人而名的。集團總部座落在斯圖加特,是德國僅次於貝塔斯曼和施普林格的第三大媒體集團。但由於這個集團基本上掌握在家族手裡,所以這個家族的財產一度遠遠超過前兩家中最大的家族,以56億歐元位列德國巨富第6個位置。2003年初,他們的財產比上年跌了一半,但仍然有28.5億之多。

德國今天的媒體業巨頭幾乎都是戰後興起的。50歲左右的年齡簡直就是「公齡」。「老祖宗」格奧爾格.馮.霍爾茨布林克於1948年推出斯圖加特家庭書社,奠定了圖書俱樂部的基石。50年代末,這個圖書俱樂部更名為德國圖書聯盟。在最初的二、三十年裡,這個圖書俱樂部構成了不斷興起的集團的核心,直到80年代中還是德國同行中的老大。後來才被貝塔斯曼取而代之。

60年代,格奧爾格的公司先後買下或參股於德國大名鼎鼎的出版社Fischer,Rowohlt, Droemer,Kindler等,1969年買下地方大報薩爾布呂肯報,1971年買下德國最大經濟報紙商報。這一系列的大手筆使一個小小的媒體公司迅速長成了一個集團。1971年,控股公司格奧爾格.馮.霍爾茨布林克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80年代,集團開始插足英語國家市場,先是打入美國,後來又以買下英國Macmillan出版社為標誌,昂然進入不列顛。

格奧爾格.馮.霍爾茨布林克於1983年去世。他的財產三等分分給了他的三個子女:莫尼卡(現姓朔勒爾,今年63歲),迪特爾(今年61歲)斯台凡(今年39歲)。老二迪特爾接管了企業。

迪特爾一開始並不想繼承父業。他反感地說,他的父親「認為我沒有什麼出息。」但當他父親去世時,他自然也就義不容辭了。事實證明,他是個非常能幹的生意人。在他領導下,公司在1980至2001年他執政的20餘個春秋裡,營業額從3億歐元跳到了23.7億。如今,這個集團擁有1萬名員工,除了上述商報、Fischer出版社等外,集團內赫赫有名的企業比如還有:時代報,每日鏡報,經濟周刊等。

迪特爾是個聰明的生意人。比如,80年代,迪特爾看清了形勢,知道圖書俱樂部這種營銷方式沒有多大前途,於是於1989年毅然出售了他老爹當初最大的傑作:德國圖書聯盟。

迪特爾統治了集團20餘年,這個媒體集團在他的統治下卻極少發出聲音。他的名言是:「假如我們是隱身的,我們就會更好。」非常典型的隱身術:在迪特爾執政的漫長歲月裡,他一共只召開過三次新聞發布會。

關於姊姊莫尼卡,人們知之甚少。只知道她曾經一度領導Fischer出版社,今天是集團沒有具體分工的總經理之一。

小弟斯台凡可就大不一樣了。人們說,他的故事足夠寫一本長篇傳奇小說。他今年才39歲,很長時間裡管他的親哥哥姊姊叫叔叔阿姨。他是一名「二奶」的兒子。他的媽媽是老爸格奧爾格的小秘。很多年裡,老爸格奧爾格養著這名「二奶」,過著重婚的生活。

老爸格奧爾格在重婚的日子裡徘徊了許多年。70年代中,他終於公開承認了這名私生子的身份,以「領養」的名義把他接進門來。而私生子的親媽也終於見了天日,從一幢二戶房中的一半那個住處,搬進了一個豪華的別墅。

少年時代,斯台凡經常跟「莫尼卡阿姨」和「迪特爾叔叔」一起下棋打牌。慈祥的大哥哥迪特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良師。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後的學徒時代,斯台凡是在出版哈利波特的英國出版社Bloomsbury和基爾希集團的財政部度過的。

1994年,斯台凡建立了自己的企業。然而一開始他就嘗到了失敗的滋味。他那把長篇小說裝在雷射盤裡銷售的主意被市場打得一敗塗地。而2001年他接掌霍爾茨布林格集團的大權,雖說一舉成為德國媒體大企業最年輕的老總,但卻正趕上了德國出版業媒體最不景氣的時辰。2001年,集團據說虧損4770萬歐元。對頭明鏡周刊甚至有板有眼地「援引」霍氏集團總經理班子的內部材料,說霍氏集團的資金只夠用到年底。

法學博士斯台凡的能力在壓力下釋放出來了。沒有猶豫多長時間,他就埋葬了當時還處於熱的階段的網路經濟組成部分,關閉了「E-Business」,「Food Economy」和「Teleboerse」這些商業網站,大量地裁員,退出剛踏入的電視與廣播領域,把半年前剛增加了投資的新聞電視台NTV股份賣給了RTL電視。

集團終於在德國經濟,尤其是媒體經濟最困難的時候緩過了氣來。集團甚至又想大干一番事業了。最明顯的證據是2003年底、2004年初企圖收購柏林最大地方報紙柏林日報一案。

三大報紙統治著柏林: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居大,其次是屬於施普林格集團的柏林晨報和屬於霍爾茨布林克集團的每日鏡報。斯台凡麾下的霍爾茨布林克集團本身已經擁有柏林第三大報,又想買下老大,德國審批壟斷問題的卡特爾局一開始就明確表示不看好。

於是,斯總想到了出售每日鏡報的主意,所謂丟卒保車吧。然而,象鮑爾出版社這樣的媒體業大企業要收買每日鏡報卻被擋在了門外。2003年10月10日,他把每日鏡報賣給了他的霍爾茨布林克集團原來的經理皮埃爾.蓋爾肯斯。

然而,每日鏡報自己捅了個不小的漏子:該報在2003年10月報導道,霍爾茨布林克集團打算在法律重新允許的情況下把每日鏡報再買回來。為此霍氏集團跟每日鏡報新老闆有個約定,霍氏集團隨時可以買下每日鏡報75%的股權。至於法律允許的情況,指的是:在歐盟的壓力下,德國有義務把它的競爭法規跟歐盟的競爭法規統一起來。施羅德總理、克萊門特經濟部長等都就霍氏一案表了態,說,德國確實在考慮把這個法規納入歐盟的軌道。

然而,卡特爾局就不是這樣想的了。這位壟斷破壞者立即宣佈,要審查每日鏡報出售一事是否是「稻草人生意」(即假生意)。2004年2月初,審查結果出來了,結論也出來了:卡特爾局宣佈,不同意霍爾茨布林茨集團購買柏林日報出版社。

斯台凡他們已經向杜塞道夫州高級法院提出了上訴。然而,他們真正的希望仍然是聯邦政府在有關法規上何時向歐盟看齊。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