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从英美到台湾 海外如何不忘“六四”?

邹宗翰 | 方子齐 | 周昱君
2024年6月3日

“六四”35週年前夕,DW亲访英国与美国的纪念活动现场,见证海外离散港人以及流亡民运人士如何重新叙说对“六四”的记忆。台湾也将在“六四”当天举办纪念晚会,此外亦有人藉艺术展与绘本回忆“六四”。

https://p.dw.com/p/4gZ7f
图为在英港人罗冠聪6月1日在英国伦敦近郊参加纪念“六四”35週年与“反送中”5周年的活动。
图为在英港人罗冠聪6月1日在英国伦敦近郊参加纪念“六四”35週年与“反送中”5周年的活动。图像来源: DW

(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十几万人在维园公开悼念“六四”的盛大场面如今不再,近两年更被“家乡市集嘉年华”取而代之。在距离中国8000多公里的英国土地上,海外港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六四”,希望藉由公民社会倡议与艺文表演的力量,传承“六四”的真相与精神。

自2021年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约有20万港人移居大不列颠,其中有四分之一居住在伦敦。在香港民主遭北京政府强力打压之际,英国作为离散港人最大聚集地,有望成为抵抗中国威权的新据点。

在英伦传承香江“六四”记忆

谈及香港与“六四”的渊源,流亡英国的前香港立法会议员罗冠聪向DW指出:“1989年声援‘六四’运动是香港公民社会很重要的起点,去看支联会还有更多因为‘六四屠城’投身政治的公民社会领袖,这已经是香港本土的历史了。”

6月1日,罗冠聪与DW记者一同来到伦敦西南近郊金斯顿的费尔菲尔德公园(Fairfield Park)。这天晚上,约有400位港人聚集在此,在烛光中纪念“六四”35週年和“反送中”5週年。

公园一角,可以看到“坦克人”海报,还有围成“64”形状的蜡烛、巨型的“耻辱柱”海报,以及“吾忘六四”白色横幅。现场飘扬著“民族自强”、“香港独立”的旗帜,也有人挥舞“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的大旗。

许多参与者陆续点起自己带来的蜡烛。现场气氛肃穆凝重,部分人以口罩和服装遮住口鼻,保护隐私;主办单位也提醒民众小心不明影像纪录者,记者在现场拍摄因此感觉受侧目,需要不时表明身分,以免被当作是搜集异议人士资料的中国“海外警察”。

这场活动由艺文社萨顿香港文化与艺术协会主办,全程以广东话进行,并播放〈维园的烛光〉和雨伞革命主题曲〈撑起雨伞〉等歌曲。参与者各个年龄层都有;主办单位强调,有年轻一代的参与,才能继续把香港的记忆传承下去。

罗冠聪在现场发言时表示,香港人对“六四”的记忆传承,是公民运动发展最好的土壤。“我们在金斯顿、曼彻斯特、伯明罕不同地方都有各自小型的集会……我们这么做是因为‘六四’的记忆和传承是重要的。‘六四’的传承真正就是创造了一个罗冠聪,也创造出一代又一代参与社会运动的人。” 

活动最后,主持人宣布起立“唱国歌”,全场在禁歌〈愿荣光归香港〉合唱声中,为活动画下句点。

《5月35日》英文版伦敦全球首演

除了社运活动,也有移英港人以艺术形式讲述“六四”故事。5月31日,纪念“六四”的舞台剧《5月35日》英文版在伦敦南华克举行全球首演,现场310个位置座无虚席。

表演过程中,穿著北京老人服装的演员操著一口流利的英国腔,或许有点奇异,却不影响故事发展;老人坚持悼念因为“六四”死去的儿子,剧情令人动容,多次触动观众的泪腺。 

2019年,这部剧曾在香港公演,但2021年《国安法》上路后,它在香港成了禁忌,后来则移师日本和台湾演出。舞台剧监制列明慧移居伦敦之后,她希望英国的公众也能认识这个议题。

纪念“六四”的舞台剧《5月35日》监制列明慧5月31日接受DW访问。
纪念“六四”的舞台剧《5月35日》监制列明慧5月31日接受DW访问。图像来源: DW

列明慧告诉DW,她2021年来到英国,“有一段日子也是比较消沉一点,情绪都是起起落落,因为是带著不甘心、不情愿的心情离开香港”。如今她沉淀好心情:既然在香港不能发声,她决定在英国,继续推广这个在香港被迫永久谢幕的“六四”舞台。对她而言,港人继续谈“六四”,不只是延续过去30几年港人的历史,也是香港人身分认同的重要部分。

5月底至6月初,香港警方首度依《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即香港《基本法》23条立法)陆续拘捕了8人,其中包含仍被拘禁、长期支持“六四”纪念活动的前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港府称,邹幸彤等人“利用某个将至的敏感日子”,在社媒平台发布“具煽动意图的帖文。身为邹幸彤的好友,列明慧表示“很愤怒”。

“政府口中的敏感日子就是‘六四’,连这两个字都不敢讲,香港未来相信会有更多敏感日子,政府会用这些方式去打压所有争取公义、继续发声和讲出真相的人。”列明慧说,海外港人应思考如何继续支持“天安门母亲”等团体,并声援在狱中的香港民主人士,以唤起国际社会关注。

中国驻美使馆外的反共声音

在跨越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国华府的中国驻美大使馆外6月1日也聚集了近百位示威者,悼念“六四”35週年。不同于伦敦以在英港人为主,华府这场悼念许多参与者是中国民运界人士,例如魏京生、王军涛、遇罗文等人。他们高呼“反共”口号,也提及2022年底的“白纸运动”,并抗议北京政府持续侵害人权、民主与自由。 

这场纪念会由全美中国学生学者自治联合会(全美学自联)主办;该会理事古懿表示,这是他们连续35年在中国使馆外举办“六四”纪念会:“即便党国篡夺过去,我们正书写未来。”

活动首先默哀“六四”罹难者,随后请异议人士与到场群众自由宣讲,最后合唱当年的抗争歌曲〈历史的伤口〉。有中国民主党人士高喊“推翻中共暴政”;中国驻美大使馆则关闭大门,派警卫与车辆在外待命。现场还可见至少3辆华府警方的警车。 

魏京生(前排左4)等流亡美国的中国异议人士,6月1日出席中国驻美大使馆外的“六四”35週年纪念会。
魏京生(前排左4)等流亡美国的中国异议人士,6月1日出席中国驻美大使馆外的“六四”35週年纪念会。图像来源: Andrew Zi-Qi Fang/DW

魏京生向DW表示,“六四”是中国的希望,包含近年白纸运动,以及西藏与新疆过往的反抗行动,目标都是推翻暴政,“不推翻中共,任何事情都谈不上”。

1978年在北京“西单民主墙”批评邓小平的魏京生,1989年在狱中经历“六四”。魏京生表示,在海外纪念“六四”,对国内的人是一种鼓励。他说,当年曾有狱警私下告诉他,海外很多人在写信声援:“那种心情不是一般人能理解,非常鼓励我。” 

中国民主党委员会主席王军涛则说,今年他带领90多人从纽约来到华府。“只要我们每一年站在这里,不管我们只有几个人,只要我们高举1989年的旗帜,1989年就没有失败。” 

除了在中国大使馆前抗议,王军涛也到白宫前举牌悼念,并于“六四”前后在纽约举行游行、烛光晚会与研讨会。王军涛说,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要自由,就得奋斗” 。

民运团体全美学自联举办“六四”35週年纪念会,邀请流亡异议人士遇罗文(图中演讲者)等人,6月1日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外宣讲。
民运团体全美学自联举办“六四”35週年纪念会,邀请流亡异议人士遇罗文(图中演讲者)等人,6月1日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外宣讲。图像来源: Andrew Zi-Qi Fang/DW

台湾:华人世界公开悼六四的最后阵地?

“六四”35週年当天晚上,还有一场纪念晚会将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前的“民主大道”登场。随著香港民主倡议逐渐失去空间,台湾成为华人世界最后可以合法举办大型“六四”纪念活动之地,近年也吸引国际媒体关注。

主办晚会的华人民主书院协会常务理事曾建元上週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对“六四”的纪念,焦点不只在于中国的民主,更重要的是民主的普世价值;在他看来,台湾应该从区域安全的视角重新定位“六四”,关切中国极权体制的区域扩张。

华人民主书院协会今年也举办艺术展,取名为“生死存忘”;策展人来自台湾与香港,以“记忆的仓库”为概念,展出丹麦艺术家高志活(Jens Galschiot)、美国艺术家阿马顿(Patrick Amadon)、香港艺术家黄国才等18位全球创作者的作品。

港大连夜拆除国殇之柱 艺术家不排除提告

除此之外,一本描绘往年香港维园“六四”晚会的绘本《小烛光》也在台湾推出,由移居台湾的港人丁南桥策划,交由台湾的玉山社出版。这本书的主角是前香港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书中记录了她多年来坚持纪念“六四”的故事,直到她2021年身陷囹圄。

绘本的书讯写道,过去30多年来,每年夏日点起的烛光,是“小城的人们用来表达心中对于那些为大家守护与珍重自由的先锋们,满满的思念、敬重和永久纪念的方式”。

“这些蜡烛,本就是为了反抗而点燃……在回望香港社会人权被一点一滴恣意夺取的过程之中,进而深刻感受到坚守眼前自主独立信念的不易与可贵。”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