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2019年1月11日德国之声:联邦工业联合会(BDI)针对中国的原则性文件里指出,欧洲与中国经济的竞争,同时也是一场制度的竞争。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特莱尔:德国工商大会与德国工业联合会一样代表的是德国经济界的利益。我们认为与中国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多年以来积极发展的伙伴关系,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提出"中国是否发起了一场制度竞争"这样的哲学问题,并不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关注机会和挑战,注重合作。所以在贸易政策上,我们应该把焦点集中在现实的,特别是全球性的问题上。中国和欧盟作为全球博弈的力量,应该共同寻求应对这些挑战的解决之道。
德国之声:近一段时间来,德国政治和经济界对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表达出越来越多的担忧和戒备心理,是有道理的吗?
特莱尔:每个政府都有义务保障国家的秩序和安全,降低或杜绝外国投资带来的风险,国家有义务审核有关担忧是否有根据。德国不久前就修改了《对外经济条例》。外来投资如果导致某一基础设施不再属于本国--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政府当然应该审核其安全风险。但我们认为,目前《条例》新的收紧措施矫枉过正,将外国投资收购德国公司股比的审核门槛从之前的25%降低到10%,这是一个很大的幅度。这样做可能会给外国投资者发出错误的信息,而德国也有很高的投资需求,也需要外国投资。
德国之声:工业联合会认为,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国不会继续向开放市场和自由经济转型,对此人们不应再抱希望。您同意这种论断吗?
特莱尔:中国必须自己做出选择,中国的政府、公民必须自己决定这个社会应朝什么方向发展。我们只能在有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我们的任务是打造好本国的市场,与中国保持经济联系。5200多家德国企业在中国有经营业务,它们在中国的员工数量将近一百万。我们的联系非常密切广泛,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创造公平的关系。就像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社会也必须自己决定忘哪里走。中国是不是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不是德国企业应该回答的问题。
德国之声:就是说,您还仍然相信"以贸易促转变"最终会变为现实?
特莱尔:作为德国经济界,我们对那些总是想告诉企业应该或不应该与这个、那个国家作生意的人这样说。当然这从来都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但我们有这样的经验。我们看到前苏联走上了向一个更自由的社会发展的道路;两个德国实现了统一。这是积极的结果,贸易在其中也起到了作用,但绝对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作用。
如果有人认为,作为经济界,对与之关系密切的一个国家的制度和社会发展模式不能不闻不问,那么这只能通过合作和对话来实现。
德国之声:工业联合会的文件向德国政界提出了五十多项具体要求。您认为这些内容是否能代表德国经济界的核心诉求?
特莱尔:工业联合会的文件可以说给有关问题的讨论带来了一种新的语言。这是以一种更具批判性、更注重分析中国作为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势态的方式的角度,从西方工业国家、从德国工业界利益代表的视点出发。
而我们作为德国工商会的联合组织,在6周前也通过了一份有关中国的文件,重点关注双方合作的领域,以及如何在合作中传达我们的建议和诉求。区别在于,我们不是提出要求,而是对合作互动的建议。可以说,我们在对机会和风险的分析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工商大会的文件更聚焦机会,但也不回避挑战,也提出希望中方在对市场开放承诺的落实上能有更具持续性的行动。
德国之声: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背景知识,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德国工商大会和工业联合会分别是什么样的组织,有什么区别?
德国工商大会(DIHK)是德国各地方工商会(IHK)的全国性联合组织,代表德国整个经济界的利益,既包括工业,也包括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只是不包括手工业,他们有自己的组织。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BDI)则是德国各工业分支协会,例如化学、制药、机械、汽车制造等工业协会的联合组织。
德国工商大会除了代表所有在德国的企业之外,还负责协调德国在全球的海外商会,代表在外国经营的德国企业的利益。因此我们也很关注德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机会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