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科学界:“真心实意同中国合作”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6日

以“相遇”为题,德国科研联合会(DFG)在3月3日到4月14日期间通过展览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中德两国二十年来的合作科研成果。在3月2日晚的揭幕仪式上,德国之声中文网采访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朱作言教授,谈及对中德科学界合作的印象和前景展望。

https://p.dw.com/p/4knz
中德地理学家共同在祁连山脉进行气候研究图像来源: presse

德国之声:“中德科研合作成果”是我们这次展览的主题。您是否可以谈一下,德方在合作过程中给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特别是在“科学无国界”、“全球一体化”等背景之下,还有什么堪称德国特色?德国最吸引中国科学界的是什么?

朱教授: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德国科学家真心实意地想和中国科学家合作,而且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不仅仅象这个展览所展示的,实际上我平时接触到的中德合作中心的事情、我接触到的其他的科学家合作也是这样。“真心实意同中国合作”,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特别的印象是,尽管在全球大背景下,但德国科学家的工作有他们的特点-就是特别的严谨。而且这种精神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德国之声:刚才我们谈到特色,中德在传统上又都是很具特色的民族。那么双方的不同之处在合作中会不会也造成一些困难?有没有一些需要双方共同解决或是各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交流?

朱教授:中德科学中心的合作应该说是非常愉快的。但在合作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比如对项目的安排等等,可能会有些不同的看法,这很自然。因为各个国家的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各个国家的需求,有各个国家的传统,有各个国家的运作方式。我想,通过一番合作以后大家都能彼此理解,也就是互相磨合、融合。现在来讲,应该是合作得非常之好,非常之愉快。

德国之声:这次展览的内容相当丰富。请问您认为双方今后最具合作潜力的领域主要有哪几个?

朱教授:主要有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目前发展最快的主要有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能源技术和环境。我认为,在这些方面两个国家都有非常广阔的合作前景。

德国之声:合作前景一片光明,我想为中国国内的、希望到国外尤其是德国来留学或搞科学研究的年轻学生和学者提一个问题:您能不能结合自己在国外深造、任教的经验给他们一个建议,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留学生活?哪些功课是应该在国内做好的,而真正到了国外,国外的哪些资源是留学生们应该充分加以利用的?

朱教授: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想不管是在哪里学习,国内也好国外也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究竟学什么,将来做什么。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概念以后,学习才会主动。所以到了一个科学非常先进的地方学习,那一定要有所选择。这个选择就是把国外先进的东西为自己的需求所用。

德国之声: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您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那段日子给您带来的最大收益是什么?

朱教授:那太多了。我在英国、美国都分别待了四年五年,所以一共有差不多八九年的留学时间。我想,没有这一段的经验经历就没有我今天的这一切。首先我特别怀念特别感激在国内大学期间的学习。那就是在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我觉得那个时候对中国学生的教育和训练是非常充分的。尽管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这段时间断层,但出国以后我们觉得正是有国内那么良好的训练,才使我们很容易适应,很容易学到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

德国之声:那么您觉得国外对您的影响主要是在见识上、学识上,还是哪个其他方面?

朱教授: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目的、一个方法、一条途径。实际上看书到处都可以看,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关键是如何找到一个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就可以做各种事情。这种方法经历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研究机构、不同的学校,包括国内国外的综合起来,我想这使我收益非浅。

德国之声: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祝您在德国期间愉快!

(记者:圆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