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太快、太远、太乐观-伊拉克战争小结

2003年3月27日

战争开始时,联军占地夺城,似乎是所向披靡,弹指间就可大功告成。但是,战争过去一周了,美国人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计划。联军没有预料到伊军的抵抗会如此顽强。

https://p.dw.com/p/3R3I
布什和布莱尔3月27日在戴维营为战争做小结并认为胜券在握,虽然对战争持续多久的问题避而不谈。联合国可在战后救援上参与,但是在政权重建上还是美英唱主角,这是二人传达的信息。图像来源: AP

美英联军向伊拉克挺进得太快,太远,并且对战况的估计显得过于乐观了。美英联军推进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但初步的胜利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包袱。联军的机械化部队在两河流域的广阔平原上从南部的巴士拉向北部一路推进是一回事,而保证后路畅通,保障后勤供应,并不断加强前线的人力和物力,以使部队在一期目标达到之后仍保留有足够的威慑能力,这又是另一回事。

而所谓的一期目标就是指巴格达周边的郊区。伊拉克政府领导人至今仍在巴格达。联军的目标不是乌姆盖斯尔,巴士拉,不是圣地那贾夫和卡尔巴拉,也不是油田,至少战争初期不是。人们如果相信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所说的话,伊拉克领导层才是这场战争的真正目标。当然,必须阻止一切破坏油田的活动。

当部队到达巴格达之后,一个重要的疑问才会产生,即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届时必须作出总结。而事实愈发证明,这个总结和军人及政治家们每天所谈的有天壤之别。

美国军方人士曾抱怨说,部队缺乏足够的人力来有效地控制迄今为止被占领的大片地区并同时对巴格达发动有效的攻势。从科威特边境到巴格达有600公里左右的距离,沿途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和战略重镇,但这片广袤地带却牵制了大批的部队。

由于地缘政治形势的差异,将伊拉克与中欧情况做一番比较虽然并不恰当,但从中却可以看出联军究竟遇到了何等困难。联军的行程相当于从瑞士边境到科隆之间的距离,并且必须掌握沿途的控制权。伊拉克地势平坦,并且不像欧洲那样城市密集,便于部队快速挺进,但这只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部队的压力。

如果不过于乐观的话,这一切或许都不会成为问题。美国显然认为,伊拉克士兵会像当初在科威特战争时期那样立刻放下武器,逃跑或叛变投降。但现实证明这是一厢情愿。原因虽然不十分清楚,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对普通伊拉克士兵来说,从曾经在自己占领下的科威特被赶走使他们于心不甘。另外,保卫祖国的使命感也是他们顽强抵抗的一个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