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太快、太遠、太樂觀-伊拉克戰爭小結

2003年3月27日

戰爭開始時,聯軍佔地奪城,似乎是所向披靡,彈指間就可大功告成。但是,戰爭過去一周了,美國人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計劃。聯軍沒有預料到伊軍的抵抗會如此頑強。

https://p.dw.com/p/3R3I
布希和布萊爾3月27日在大衞營為戰爭做小結並認為勝券在握,雖然對戰爭持續多久的問題避而不談。聯合國可在戰後救援上參與,但是在政權重建上還是美英唱主角,這是二人傳達的訊息。圖片來源: AP

美英聯軍向伊拉克挺進得太快,太遠,並且對戰況的估計顯得過於樂觀了。美英聯軍推進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們的預料。但初步的勝利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包袱。聯軍的機械化部隊在兩河流域的廣闊平原上從南部的巴士拉向北部一路推進是一回事,而保證後路暢通,保障後勤供應,並不斷加強前線的人力和物力,以使部隊在一期目標達到之後仍保留有足夠的威懾能力,這又是另一回事。

而所謂的一期目標就是指巴格達周邊的郊區。伊拉克政府領導人至今仍在巴格達。聯軍的目標不是烏姆蓋斯爾,巴士拉,不是聖地那賈夫和卡爾巴拉,也不是油田,至少戰爭初期不是。人們如果相信美國總統布希和英國首相布萊爾所說的話,伊拉克領導層才是這場戰爭的真正目標。當然,必須阻止一切破壞油田的活動。

當部隊到達巴格達之後,一個重要的疑問才會產生,即下一步該如何行動?屆時必須作出總結。而事實愈發證明,這個總結和軍人及政治家們每天所談的有天壤之別。

美國軍方人士曾抱怨說,部隊缺乏足夠的人力來有效地控制迄今為止被佔領的大片地區並同時對巴格達發動有效的攻勢。從科威特邊境到巴格達有600公里左右的距離,沿途雖然只有為數不多的城市和戰略重鎮,但這片廣袤地帶卻牽制了大批的部隊。

由於地緣政治形勢的差異,將伊拉克與中歐情況做一番比較雖然並不恰當,但從中卻可以看出聯軍究竟遇到了何等困難。聯軍的行程相當於從瑞士邊境到科隆之間的距離,並且必須掌握沿途的控制權。伊拉克地勢平坦,並且不像歐洲那樣城市密集,便於部隊快速挺進,但這只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部隊的壓力。

如果不過於樂觀的話,這一切或許都不會成為問題。美國顯然認為,伊拉克士兵會像當初在科威特戰爭時期那樣立刻放下武器,逃跑或叛變投降。但現實證明這是一廂情願。原因雖然不十分清楚,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對普通伊拉克士兵來說,從曾經在自己佔領下的科威特被趕走使他們於心不甘。另外,保衛祖國的使命感也是他們頑強抵抗的一個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