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伊拉克重建商机巨大,中国商人欲分杯羹

2003年4月18日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战后重建的问题就已提到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在这一巨大的机遇面前许多国家都有意分得一杯羹,但美国作为战胜国却想在初期垄断这一领域。中国官方也表示希望参与重建,民间和商业界更是跃跃欲试。中国商人也许在贸易上能有所施展,但大型项目的分配往往政要由治因素决定。

https://p.dw.com/p/3VLp
美国不希望伊拉克重建上“利益均享”图像来源: AP

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中国希望在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武春华说,中国愿意积极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并“将尽全力争取和维护中国在战后重建中的经济利益。”至于提供重建援助的数额,将视需要和可能而定。

这个“可能”即指的是来自美国的阻力。美国作为战胜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强调英美的主导作用,基本上排斥其他国际机构、组织和国家参与重建。尤其在大型项目建设、石油出口等重大问题上坚持美国的主导地位。而同是战胜国的英国态度则较为缓和,希望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和其他国家在重建中发挥作用。中国政府也强调,伊拉克的重建应由联合国,而非英美起主导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的中东问题专家张晓东认为,中国参与伊拉克重建不是想不想,而是可不可以的问题。他说:

“毫无疑问,中国希望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能发挥作用。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其他方面,劳务、石油等领域。我们知道战后重建是个巨大的经济机会。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大的经济体,在各方面都有实力参加这样的重建工作。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政治上的。”

有分析家认为,中国虽然始终采取反战立场,但与德法等国相比,态度相对温和。因此有可能通过与美国协商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获得一席之地。

负责伊拉克重建项目协调工作的是美国国防部和政府机构美国国际开发署。据估计,受政治因素影响,中国获得大型项目的可能很小。中国大公司在海湾国家的业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有关石油能源的,这种项目金额较大,多数会分配给英美公司。另一类是建筑类工程,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是中国在伊的传统项目。但中国公司很难通过国际招标拿到伊拉克的大工程,但可以从总承包商那里分包到一些项目。

与此相比,中国在同伊拉克贸易方面的机会就广泛得多。中国和伊拉克的贸易往来始于50年代,80年代是“黄金期”。海湾战争结束后,根据联合国的制裁决议,中国一度停止了与伊拉克的贸易往来。1996年联合国制定“石油换食品”计划后,中国在其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向伊出口的商品前期主要是食品、医疗器械,后来以机电产品为主。2002年中伊双边贸易额达5亿多美元,由于“石油换食品”计划是联合国组织下的政府行为,不包括民间贸易,如果把以转口贸易形式存在的民间贸易也包括在内,这个数目还要大。

据资料分析,战后的伊拉克对生活日用品的需求将大增,中国轻工业产品市场前景会更好,机电产品也应能重新占领伊市场。另外,战后重建对建材的需求量将很大,而伊周边地区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有能力提供大批建材,因此中国建材企业的也有很大机遇。

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直接影响近期看是经济方面的。首先是能源问题,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60%来自海湾地区,战争对石油价格造成冲击。有分析家认为,中国希望在伊拉克重新建立一条可靠的石油供给通道。另外伊拉克还欠中国四十亿美元的债务。张晓东认为,债务问题不会影响中国的政治态度。

“欠中国的钱固然是有的,但中国只是个小主顾,欠法国、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旧帐数目很大。中国在里面之只占很小份额。中国会看一看,参照别人处理的结果,如果别人的帐有个结果的话,欠中国的帐也会有个结果。”

德国之声伊拉克问题资深记者菲利普认为,债务问题的解决,要看相关国家在伊拉克重建援助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根据该国家在伊的援助和投资,签订新的偿还协议。他还认为,从长远来看,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庞大任务,不是美国能独自承担的,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是必然的。较现实的做法是根据伊拉克实际所需和相关国家所能提供的技术援助强项作出合理决定。

谈到中国对筹建中的伊拉克新政府的态度,张小东认为,主要看新政府能否被伊拉克国内各方接受,能否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敏感,对一个国家成立什么样的政府,中国向来比较讲原则。如果伊政府使国内各派别和民族能达成妥协,国际社会和联合国都愿意跟它打交道。中国的态度肯定跟大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