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訪華前先訪韓:德經濟部長稱首爾是「緊密價值夥伴」

2024年6月20日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開始對韓國和中國為期五天的訪問。首站韓國,哈貝克表示兩國都有降低對中國依賴程度的共同目標。此外,哈貝克還對首爾就烏克蘭戰爭的立場表示感謝。

https://p.dw.com/p/4hIe6
哈貝克參觀首爾的景福宮
哈貝克參觀首爾的景福宮圖片來源: Sebastian Gollnow/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副總理、經濟與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周四(6月20日)抵達首爾,開始亞洲之行的首站訪問。

這位德國綠黨政治家在與韓國總理韓德洙會晤後表示,兩國有共同的目標,即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程度。

他說,德韓兩國都依靠於開放市場,並嘗試盡量阻擋保護主義的趨勢。

哈貝克說,韓國也希望「多樣化」,「就是說,部署更廣泛的原材料供應鏈,降低在關鍵產品上特別是對中國的依賴」。他說,德國政府也採取政策,通過所謂「去風險」降低經濟界對中國的依賴。

周五飛往中國前,哈貝克還將與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長安德根舉行會晤。

談經貿 也提及烏克蘭戰爭

據德國政府此前公佈的訊息,哈貝克與韓國總理、貿易部長會談議題包括東亞地緣政治局勢、深化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經貿關係以及氣候保護和能源政策。此外,哈貝克的日程中還包括訪問韓朝非軍事區。

據德新社報導,哈貝克周四還對韓國在烏克蘭戰爭中的立場表示感謝。他稱讚該國是價值夥伴,明確站在自由與民主的一邊,接受(對俄)制裁的關鍵措施。

Wirtschaftsminister Habeck in Südkorea
哈貝克參觀韓國IBS量子納米科學中心圖片來源: Sebastian Gollnow/dpa/picture alliance

「緊密價值夥伴」

哈貝克行前表示,此次東亞之行凸顯德國政府對該地區「廣泛、多樣化」的興趣。

「韓國與我們有緊密的價值夥伴關係。該國是我們在亞洲第二大的出口市場,在未來技術領域遙遙領先。」他表示,此行的目的是,加深在經濟、經濟安全以及氣候方面的合作,發掘新的潛能。

分析認為,柏林希望與亞洲第四大經濟體韓國加深關係,作為與中國貿易關係「去風險」的一部分。

商會調查:半數在韓德企計劃增加投資

德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去年達到2549億歐元。相形之下,德國與韓國的雙邊貿易額為近340億歐元。其中,德國對韓國的出口約200億歐元,這使得韓國成為德國第三大非歐盟出口目的地,僅次於中國和美國。

德國對韓國的出口主要是汽車零件,占到商品出口的三分之一。此外,化工、醫藥產品也是重要的出口領域。

2022年,德國對韓國的直接投資達151億歐元。德國在韓國商會的最新商業信心調查顯示,47%的德國企業對未來兩年本行業在韓國的銷售額前景持相對樂觀態度。半數德國企業計劃增加投資預算。

德國和韓國企業在許多領域存在競爭,如汽車行業。與此同時,在電動汽車以及氫能的研發方面,兩國則相互合作。

特別在半導體和電池領域,韓國公司有強大優勢。與此同時,韓國公司的供應鏈也包括德國的產品。

德國在韓國商會會長亨克曼(Martin Henkelmann)表示:「韓國消費者對於獲得高端新產品一直有興趣,而這裡的企業也時常願意購買最新尖端技術用於生產或作為產品的組成部分。」

Wirtschaftsminister Habeck in Südkorea
周五哈貝克將結束對韓國訪問,前往下一站中國圖片來源: Sebastian Gollnow/dpa/picture alliance

德企:韓國是「多樣化」戰略重要部分

以德國汽車零配件供應商Continental(大陸輪胎或稱馬牌輪胎)為例。該企業於1986年開始在韓國的經營活動,如今在該國有七處設址,1300名員工。

中國仍是Continental的核心市場之一,該企業在華有18000名員工,銷售額佔集團總收入的11%。但韓國是該企業在該地區多樣化戰略的重要部分。

Continental在韓國的CEO向路透社表示:「我們在亞洲有一個生產網路,生產類似的產品,使用類似的生產流程。這樣就不會僅僅依靠於單一地點。」

分析認為,韓國也有與德國發展關係的興趣。首爾正在制定降低關鍵產品依賴性的政策,包括2023年底推出的一項工業供應鏈十點計劃。

德國可借鑑韓國高科技發展戰略

媒體平台China.Table寫道,韓國在晶片等高科技領域的迅速發展值得德國借鑑。此外,韓國更早經歷與中國關係中的「衝擊」--2017年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事件,讓首爾也更早開始對華貿易關係的"去風險"。

與此同時,韓國也在貿易政策上尋求保持平衡。路透社分析說,與中國相鄰的地理位置意味著,韓國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貿易關係緊密。另一方面,韓國同美國則有著防禦聯盟。

誰會是晶片大戰的贏家?

(綜合報導)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