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聯邦銀行:投資國外不等於肥水外流

2006年10月3日

德國人常抱怨本國企業不愛國,紛紛到國外投資和建廠,導致了本國就業位置的流失。聯邦銀行最近的報告表明,這一說法沒什麼根據。

https://p.dw.com/p/9CSj
工作崗位流失到了哪裡?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根據剛剛公佈的德國聯邦銀行今年九月份經濟報告,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德國經濟在國外的直接投資增長了六倍,達到了目前的6770億歐元。德國經濟研究所(科隆)的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羅默爾對德國之聲記者說,「過去幾年裡德國對外投資增長迅速,這是早已為人所知的事實。如今聯邦銀行的報告指出投資國外並不是以犧牲國內投資為代價,這也不是什麼新鮮的說法,我們研究所的研究結果也是得出同樣的結論。」

德國國外直接投資的對象主要是歐洲和北美。德國國外直接投資的一半是在歐盟東擴前的14個歐盟成員國,另外的30%是在美國。近些年來,德國也加強了在東歐和中國的投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德國在東歐的直接投資還佔無足輕重的地位,現在則已經佔了6%的比例。1994年到2004年之間,德國在中國的投資增長了10倍,達到了85億歐元。

與上述數字相對應的,便是德國在國外開始的公司的雇員人數達到了450萬。但是,這一數字並不等於是說德國的就業崗位轉移或流失到了國外。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羅默爾說:「實際上並沒有像在公眾討論中經常宣稱的那樣,就業位置從德國轉移到了國外。實際上,很多企業到國外投資的目的是開拓新的市場。開拓市場就是要使企業擴大增長,最終的目的是增加利潤。企業利潤增加了,就會更多地在國內投資,從而在國內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不是減少工作崗位。

一個企業到國外投資建廠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大類:一個是為了節省成本而將生產轉移到低成本的國家或地區,一個是為了在當地生產以供應當地市場,也就是說是為了開拓市場。經濟學家統計,70%的國外直接投資是為了開拓市場,出於成本的原因轉移海外生產的只佔30%。人們當然有理由猜測,為了降低成本而轉移到國外的後果必然是減少了國內的就業位置。但是,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羅默爾卻人為不能這樣簡單地看問題。他說:

「情況並不總是如此。例如。如果一家德國企業將生產轉移到東歐鄰國,德國國內的就業位置的確是流失了。具體流失了多少,我們並不清楚。但是,這並不等於說,轉移到國外生產是造成德國高失業率的直接原因。你可以試想一下,一個企業如果將生產轉移到國外,那麼它在將就業崗位轉移的同時,提高了本企業的競爭能力,這反過來最終會提高在本國投資的能力,從而在本國又製造出新的工作崗位。一個非常可能的結果便是,增加的就業位置大於流失的就業位置,也就是最終是淨增加了工作崗位。」

聯邦銀行的報告也是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投資和創造出就業崗位是有正面的關係的話,那麼就可以預期,在國外的投資從長期來看是對國內的就業市場有促進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