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中式實用主義輸出非洲

文山 摘編
2018年9月5日

周三(9月5日)的德語媒體,繼續關注了在北京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認為中國的援助非洲戰略充滿了實用主義,而歐洲則面臨威脅。

https://p.dw.com/p/34Mb9
Mali Bamako - Brückenbau
馬裡的一處橋樑建築工地,中國工人與非洲工人正在勞作。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評論報》以"中國的槓桿"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已經通過積極的非洲戰略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

"上個星期,德國總理梅克爾訪問非洲時,是否多少實現了'消除逃難根源、減少難民數量'的願望?大概沒有。歐盟既沒有政治資本,也沒有合適的槓桿去影響非洲領導人的想法。中國的情況則不同。這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經將大多數非洲國家納入到其影響體系之中。

"中國能夠擁有如此強勢的地位,要歸功於三大戰略。第一條戰略是'實用主義風格'。中國的使節十分認真地對待非洲國家的代表,他們不會像傳統的(歐美)發展援助政客那樣居高臨下、指手畫腳,也不會去幹涉政治改革或者社會治理。同時,中國人還掏出更多的錢,就像這次峰會上習近平再次所強調的那樣。

"第二條戰略則是中國對具體的基礎設施項目進行投資。為什麼美國和歐盟幾乎從來不在歐洲造鐵路?中國方面沒有把這些建設叫做'發展援助',但是北京花的錢卻極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的發展。第三條戰略是中國對腐敗現象的高容忍度。援助項目的負責人知道,一部分資金會流入當地精英階層的私人腰包,但是他們卻不在乎這一點,甚至還把它當作一種政治賄賂,樂於見到這一點。這不是什麼好現象,也絕不是榜樣,但是這卻很有用。"

 

China-Afrika-Gipfel in Peking
圖片來源: DW/S. Mwanamilongo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中國體制輸出"為題發表一篇文章,點評了剛剛落幕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文章認為,歐洲正面臨失去與非洲的聯繫之風險。文章寫道:

"'為時已晚'的風險十分巨大。有可能,歐洲已經在經濟以及地緣政治層面上失去了與非洲的聯結。非洲如今和誰最熱絡?這可以從本周的北京峰會上看出來。50多個非洲國家領導人前去參加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習近平在開幕演講中宣佈在今後三年為非洲的發展投入600億美元。

"中非之間的貿易增長速度十分驚人。根據聯合國方面的統計,2000年,中非貿易額只有大約100億美元,2017年則已經達到了近2000億美元。與此同時,非洲與歐美國家之間的貿易則增長乏力。面對歐洲競爭者,中國企業還有一個重大優勢:他們擁有中國政府提供的大量協助,或者壓根就是國有企業。因此,中國企業能夠更加積極、長遠地追尋自己的戰略利益,而不必像西方企業那樣面臨巨大的短期收益壓力。"

文章接著指出,中國在非洲追求的遠不止經濟利益。其"一帶一路"規劃正在為中國在非洲獲得巨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而意識形態的輸出也在全速進行中:"通過發放大量的獎學金,留學中國的非洲學生數量在兩年前就超越了留學英美的非洲學生數量。北京正在借此輸出其政治官僚體系,而非洲的威權統治者也對此表示歡迎。這也是因為,中國不像西方國家,它從不要求非洲國家必須遵守人權標準。"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