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政府「一個中國政策」遭質疑

崔牧
2019年12月9日

德國政府堅持了近半個世紀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否已經不合時宜?繼續恪守這一政策又是否意味著德國將經濟利益凌駕於自由民主價值觀之上?德國聯邦議會請願委員會星期一就「德國是否應當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召開了公開聽證會。

https://p.dw.com/p/3UVgQ
Berlin | Petitionsausschusses im Bundestag zu Taiwan
請願案聽證會現場。除了請願委員會的各黨派聯邦議員、發起者,外交部也派代表出席。圖片來源: DW/M. Cui

(德國之聲中文網) 此份請願書的主要訴求是"要求聯邦政府建立與中華民國(台灣)的全面外交關係"。請願發起人、來自羅斯托克的退休海洋生物學家克羅伊茨貝格(Michael Kreuzberg)在聽證會上說,台灣從1987年起就開始民主化,而中共政權正在試圖染指這個年輕的民主國家,因此,德國以及歐盟道義上有責任採取措施保護具有相似價值觀的政體。他結合近期香港示威浪潮、新疆侵犯人權狀況頻出強調,今日香港、新疆的情況,有可能發生在明日的台灣。

在周一(12月9日)的聽證會開始前,現年72歲的克羅伊茨貝格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他發起這份請願案,也與他個人在東德的經歷有關。他在年輕時積極投身於環保運動,被東德當局找了不少麻煩。"我嘗過專制政權的滋味,可是實現了民主統一的德國,其聯邦政府怎麼能夠處處討好中共專制政權,同時卻不願外交承認民主台灣?"他認為,柏林牆倒塌30年後的今天,許多德國人已經忘記了民主是一項需要不斷爭取、不斷為之奮斗的事業,"而仍然在為民主而堅持的台灣,卻被德國有意無意地忽視。"

克羅伊茨貝格還認為,德國政府從1972年起就恪守的"一個中國政策"已經不合時宜,"不管全球各國的官方立場是什麼,事實上現在中國和台灣就是兩個國家,前者還對後者存續構成了威脅。"

Deutschland Michael Kreuzberg, Meeresbiologe aus Rostock
克羅伊茨貝格在聽證會前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他在發起請願前,「根本不認識任何一個在德國的台灣人或者中國人。這次請願經歷讓我結交了不少有意思的人物。」圖片來源: DW/M. Cui

外交部:不會動搖"一個中國政策"

在聽證會上,陪同克羅伊茨貝格一同出席聽證會的世界台灣同鄉會會長傅佩芬也強調,"一中一台"在台灣民主化後就已經成為了事實,兩蔣時代對中國大陸的主權訴求早已被摒棄,這意味著幾十年前兩岸都默認的"一個中國"已經蛻變為北京的單方面訴求。傅佩芬呼籲德國在捍衛自由民主價值觀、維護與台灣的事實上的價值觀共同體時"能夠少一些委曲求全",還呼籲西方國家應當在台灣問題上更加團結地面對中國,"北京可以各個擊破,但是多個大國聯合起來,中國就會有所忌憚。"

德國外交部亞太司司長西格蒙(Petra Sigmund)作為政府方面的代表出席了此次聽證會。她指出,作為德中雙邊關係的重要基石,"一個中國政策"不允許柏林與台北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但是,非官方、非正式的雙邊往來十分豐富、全面,台灣也是德國非常重要的經貿、科技等領域的夥伴。"西格蒙認為,德國政府應當避免單方面改變現狀,"同時繼續保持與北京、台北的溝通管道暢通。"

作為台灣民間代表的傅佩芬對這類外交辭令表示不滿,認為現在最需要改變的就是"一個中國政策"這一已經顯得過時的所謂"現狀"。她強調,中國不能代表台灣,因為"專制沒有資格代表民主"。

議員質問外交部:德國到底怕什麼?

請願委員會成員、自民黨議員托滕豪森(Manfred Todtenhausen)以及社民黨議員莫勒(Siemtje Möller)則都質問外交部的西格蒙:"德國政府不願正式承認台灣,到底是在忌憚什麼?"後者則回應說,中國是德國的全方位戰略合作夥伴,動搖作為雙邊關係基石的"一個中國政策"、不再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將"極大損害德國的國家利益"。她指出,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非常敏感,"北京在地圖出版物等問題上的激烈反應我們都見識過。"

基民盟議員施托約翰(Gero Storjohann)則表示,他個人能夠理解聯邦政府恪守"一個中國政策"的動機,"但是我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台灣在世界衞生組織、民航組織等處屢遭北京排擠的時候,德國政府沒能為台灣說幾句話?畢竟這是協調國際合作、關乎民生的組織。如果中國當局做得那麼過分的話,我也對德國是否還需要拘泥於半個世紀前的老政策表示懷疑。"

對此,外交部代表西格蒙表示,參與這些國際組織都需要聯合國會員身份,因此"十分複雜",但是德國政府正在"積極地斡旋,促進台灣參與更多的國際合作。"

自民黨議員托滕豪森隨後同時向請願發起人以及外交部代表發問:"德國的對台政策,今後到底應該有哪些改變?"發起人克羅伊茨貝格回答說,希望德國官方能夠在公開層面上至少承認"一個中國政策"已經不再符合現狀。外交部亞太司司長西格蒙則說,目前德國與台灣的非官方層面合作已經很豐富了,將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

Petent Michael Kreuzberg und Grünen-Politiker Cem Özdemir
提案最初曾被請願委員會駁回,後來在綠黨的協助下,才在今年9月開放聯署。圖為聽證會後,綠黨資深議員厄茲德米爾與發起人克羅伊茨貝格進行交談圖片來源: Klaus Bardenhagen

請願委員會將"擇日決定"

綠黨議員厄茲德米爾(Cem Özdemir)則表示,德國政府至少應該在不突破"一個中國政策"的前提下,更加積極地尋求擴大與台灣的合作。他建議,德國2020年出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至少應該稍微提及"德國與台灣是價值觀共同體"。對此,西格蒙回應說,任何觸及"一個中國政策"的企圖都有引發中方強烈反彈的風險,但是外交部會"謹慎考慮這些建議",尤其是擴大與台灣的非官方合作。

聽證會後,厄茲德米爾向德國之聲記者表示,德國與台灣目前其實有著不少共同利益,因此有著廣闊的擴大合作空間:"比如如何抵禦對民主政體的滲透和攻擊?如何應對針對性的假消息、假新聞?如何應對專制政權的宣傳策略?我們歐洲人在許多地方需要向台灣人學習。"

請願委員會並沒有在周一的聽證會上決定是否將此提案提交聯邦議會全會,而是將"擇日決定"。對此,發起人克羅伊茨貝格對德國之聲表示,他估計"希望非常渺茫",但是"我半輩子的東德經歷,讓我堅信經濟利益不能凌駕於自由民主價值觀之上,可惜我們德國在處理國際關係時,往往不能遵守這一點。"

呼籲「一中一台」 德國請願者不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