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巨富第81-90人的發家路(上)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8月14日

在德國巨富第81-85人這個系列裡,我們遇見的是許多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名字:日用品連鎖超市DM,德國服裝零售業老二P&C,美發護發品名牌威娜,漢堡最大的房東。他們的老闆們,絕不是由於這些大眾知曉的名牌而讓人感興趣,而更多的是他們的人生哲學,他們的發家「秘訣」。

https://p.dw.com/p/3yOU
隱藏在生活用品製造商威娜公司背後的是響當當的施特羅爾家庭圖片來源: AP

第八十一名:郭茨.維爾納爾(細節+放權-DM成功的奧秘)

剛進入一家DM分店,他就要分店經理給他拿個掃把來。女經理把掃把遞給大老闆,疑惑地說:「維爾納爾先生,給您掃帚。但我不明白,您要它幹什麼?」大老闆維爾納爾指著地下的燈光說,您看,燈光的亮點聚在地上,什麼用處也沒有。於是他用掃帚柄撥了一下上面的燈,讓燈光照在貨架上。

對於這麼大的一個大老闆來說,他要是這樣管理他的帝國,豈不是要累死了?卡爾斯魯厄人郭茨.維爾納爾(Geotz Werner)今年59歲,他轄下的日用品連鎖超市DM共有1370家分店,2萬名員工,去年營業額高達26億歐元。是同業中盈利最大的企業之一。他也是同業裡最有錢的人之一:今年年初時的個人財產額達9.5億歐元。

那麼他幹嘛要管得那麼細呢?他的解釋是:「這樣的行為給人們留下的印象要比發一封指示信深刻得多。當然,我不可能每天到所有分店去跑一圈,關心每一個細節。但商業教皇布魯諾.梯茨說得對:一個企業家要有明確的經營觀念和對細節無盡的愛。」

郭茨.維爾納爾出生在一個日用品商店「世家」,但他卻又實實在在是白手起家的。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都在這一行裡跌爬滾打,從來沒有真正成功過。他從小就在祖父的店裡,著迷地看著暗室裡照片怎麼從無到有地顯現出來。他是在別人的企業裡學習日用品商店業務的。當他學成業就,要接手祖傳的商店時,這家店卻已在他父親手中倒閉。

1973年,在他的家鄉卡爾斯魯厄,用郭茨.維爾納爾的話說:「我那時不是開出了一家店,而是開出了第一家,盡可能多的店中的第一家。」化妝日用品超市世子,白手起家。1973年正趕上了好時候,所謂「二手固定價格」被取消了,也就是說,從這時起,不是廠家給化妝日用品店規定價格,而是由商店自己決定。60年代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在阿爾迪超市的做法,於70年代被郭茨用於化妝日用品商店:好品質,低價格。

維爾納爾回憶說:「競爭對手們嘲笑我們。他們那時說:這傢伙一定是忘了把增值稅算進去了。」然而,維爾納爾很快讓競爭對手們張口結舌。三、四年後,DM已經擁有30多家分店。「那時他們就說,阿爾迪的影子出現了。最後他們說的是:這事情有點不對勁兒。連我的祖母都問我:小子,你到底在幹什麼?」

80年代初,DM超市發展到了100多家。維爾納爾說:「我們當時的想法是,我們完全可以把同一個模式到處拷貝。我們有了一種理想的分店的準確概念,我們嘗試著按著這個理想概唸到處去建店。」

於是,一個網路形成了,分店負責人受到區負責人的監督,區負責人又對地區銷售主任負責。各分店的員工成了接受指令的機器。一件小事改變了這一切。90年代初,維爾納爾來到艾特林根的DM分店。他靠在櫃台上,結果櫃台就往後移動了。分店負責人告訴他,已經有人兩次用這個辦法從偷了東西。維爾納爾問分店負責人:您採取了什麼行動?那位女士的答覆是:我向區主任匯報了,讓他派人來固定這個櫃台。

這番小小的對話對維爾納爾來說卻如同五雷轟頂。他想,如果每個分店負責人發現問題都往上級那兒一報了事,問題就不能及時解決,「我認識到,我們應該放棄上層負責制。我們不能繼續從總部出發操縱一切了。必須讓每個分店自己起作用,無論是否符合我們的理想模式。」

從那以後十多年來,DM的分店高度獨立,分店負責人自己決定怎麼擺設,僱用誰。每個員工都可以查看自己分店的營業額和利潤,可以跟集團的平均水準作比較。在斯圖加特各分店,甚至每年有一天讓學徒來當分店負責人。斯圖加特一個店員說:「以前我在施萊克爾干過。在那裡,我們連電話都不能打。在DM,我們不斷學到新的東西,可以自己作出決定。這是很特別的。」

郭茨.維爾納爾的基本觀念是:員工在面對顧客時越獨立自主,企業就越企業化。然而,DM這個集團並不考慮一個似乎是典型的資本主義法則:誰幹得好,就按成績給予獎金。DM員工的收入在同業中是豐厚的,但不給獎金。

維爾納爾的解釋也很特別:「我認為這(給獎金)是錯誤的。誰支付獎金,誰就是對他的員工不信任。這樣做,老闆的想法多半是,員工本來可以做得更好。但沒有附加的刺激就做不到。」

第八十二名:克洛彭堡家庭(花100年建成德國第二大服裝連鎖商場)

P&C(Peek & Cloppenburg-皮克與克洛彭堡)在德國是個響當當的名字。對於嚮往名牌嚮往檔次的男士女士來說, P&C比 C&A又高出了一個級別。克洛彭堡(Cloppenburg)作為商業家族已有了100多年的歷史。經過100多年的奮斗, P&C登上了營業額僅次於 C&A的德國服裝零售第二位寶座。克洛彭堡家族財產額也達到了9億歐元(去年為10億)。

1869年,從德國威斯特法倫地區「流落」他鄉的德國人亨利希.克洛彭堡跟夥伴皮克一起,在荷蘭鹿特丹開出了他們第一家服裝店。當時,搞時裝的人出走荷蘭似乎成了時尚,如拉姆培,克萊因伯格,布萊寧克麥耶。

1900年秋, P&C便在杜塞道夫著名的商業街沙朵夫路開出了一家商場。1901年亨利希的兒子傑姆斯在柏林建立了持續至今的這家公司。

在頭60年裡, P&C只是一家平凡的服裝零售商,混跡於眾多的同行之中。一開始,這家商場只供應男裝和童裝。直到1936年才有女裝介入。二次大戰前,這個企業在德國只擁有4個商場,除了柏林和杜塞道夫外,再就是法蘭克福(1936年開出)和艾森(1937年建立)。

與此同時, P&C長出了其北枝:1911年,傑姆斯的弟弟安東在漢堡跟他的姐夫保爾.施羅德合開了一家商場。 P&C北枝至今仍是一個獨立的公司,與全德的 P&C不搭界,歸第三代克洛彭堡(也叫傑姆斯)和第三代施羅德(迪克)所有,1999年時擁有27家分店,營業額7.33億馬克。

下面我們說的仍然是 P&C的「主枝」。1945年,炸彈幾乎把所有 P&C的商場夷為平地。在法蘭克福,克洛彭堡只能在臨時建築裡銷售服裝。直到1950年,才得以在新址開張,當時的營業面積只有1000平方米。戰後的重建由克洛彭堡家族緩緩地推進著。1955年在萊克林豪森開出了第一家商場,1956年在柏林陶齊恩區開出。

那時,商品匱乏,進貨困難。為此,克洛彭堡們開始考慮自產自銷。1963年,克家在黑爾納開出了一家服裝廠,當時擁有650名員工,躋身於德國那時男裝廠的前列。時過境遷,1963年, P&C擺脫了這家工廠。這家服裝廠今天仍然存在,名字是Dressmaster。

克洛彭堡家族和他們的 P&C的真正起飛發生在70年代。從1969年開始,克洛彭堡們頻頻出手,1969年吞併了曼海姆和烏帕塔爾兩家同行,1972年至73年吃下了卡爾斯魯厄和克雷費爾德的商場,1978年啃了呂能的肥肉,1979年輪到奧芬巴赫。與此同時新建了一系列商場,1971年和1972年兩度在法蘭克福,1975年在萊克林豪森,1976年在費倫海姆,1978年再度攻佔法蘭克福。80年代中, P&C買下了當時多家大名鼎鼎的Hertie商場,包括在多特蒙德,黑爾納等地,轟動一時。

1986年,與第二代克洛彭堡同名的傑姆斯.克洛彭堡以86歲高齡去世時, P&C已經擁有32家分店,營業額達10億馬克。服裝界對這位「執政」達60年的第三代克洛彭堡非常尊敬,稱他為一個「父親形象」,說他有一雙強大而正直的手。他的兒子-第四代克洛彭堡-烏韋1968年就進入杜塞道夫总部參政。此後自然進入了烏韋朝代。

當時45歲的烏韋.克洛彭堡繼承了父親的擴張野心。1993年,他一舉拿下了萊納韋伯集團的15個商場。今天,他把 P&C帝國擴大了一倍強,達65家商場。此外,公司還擁有16家安松斯男裝商場。2000年的集團營業額已經達到26.7億馬克。員工有8950人。

1993年,集團在艾森建立了安松斯男裝商場兩合公司。安松斯在經營方面是完全獨立的。安松斯由烏韋34歲的兒子瓊恩領導。瓊恩的哥哥在1999年進入 P&C領導層之前,也在安松斯「實習」。

在國際化的道路上, P&C集團走得並不順利。至今在奧地利只開出了兩家,都在維也納,在瑞士只開出一家。在荷比盧,22家只剩下4家,其餘都不得不關閉。2001年, P&C打入華沙。同年,北枝 P&C也進入了波蘭。所謂國際化,差不多就這麼多了。

P&C的商場面積參差不齊。大如柏林(16800平方米)或法蘭克福(16500平方米),小到哈瑙(2500平方米)。這還不是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經濟不景氣,時裝業一落千丈。巨頭C&A一路走下坡,連鎖大商場如Dyckhoff,Hettlage等紛紛從市場上消失。

烏韋和他的兒子們對此有深刻的戒心。烏韋說:「我們必須努力。」可謂一字「千金」:集團大規模投資於廣告,1999年搞了個大型宣傳運動「我們是一家」, P&C的廣告整頁整頁地刊登在Vogue,Elle,明星,明鏡這些刊物上,請了許多國際明星出台。公司歷史上首次建立了新聞部。 P&C不打算在價格上改變策略。他們認為,C&A當初放棄品牌道路,走價格捷徑,並沒有帶來什麼效益。

第八十三名:漢斯.約阿希姆.朗曼(嫁給藥業家族的男人)

依靠婚姻而走上富裕道路的,女的不少,男的也不少。漢斯.約阿希姆.朗曼(Hans Joachim Langmann)就是其中一個。然而婚姻不是一相情願的事。麥爾克家族同樣也依靠他而變得更加富裕。朗曼的財產,今年年初為9億歐元(去年年初為11億)。

朗曼今年78歲,喜歡人們稱他為「老先生」。他高高的個子,身材「苗條」,舉止優雅,思維敏銳。他是一個外交官的兒子,自己是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專家極人物。

1961年,他跟瑪爾莉斯.格魯斯結婚,從而成了有了400多年歷史、成員眾多的麥爾克家族的一員。這個麥爾克家族至今擁有同名企業E. Merck OHG 74%的股份,麥爾克公司是德國最重要的藥業集團之一。

1964年,朗曼進入了這個家族企業領導班子。1972年,他當上了總裁。在這個最高的位置上,他一坐就是30年。在德國企業中,如此穩坐高台的恐怕數不出幾個人來。從此,他成了麥爾克家族的家長,他的權威是不可動搖的。

他靠的當然是自己的能力。在分析能力,講話能力方面,他都有著難得的天份。誰也沒有他那樣對這個盤根錯節的藥業帝國的方方面面那樣瞭然於胸,無論是財務,稅,還是融資。麥爾克集團已經延續了六代人,子孫繁多,可謂四分五裂。幸虧有他這麼一個強有力的駙馬,集團才得以不僵不衰。

朗曼堅定不移地走他的國際化道路。1970年,麥爾克的銷售額為5.7億馬克,擁有12000名員工。在他的領導下,2002年的銷售額達到了75億歐元,員工增加到了34000名。

1995年,他把企業改製成一個兩合股份公司,讓26%的股份上了市。公司的股份一路往上走,但從來也沒有發生過大起大落的事。

股民們對麥爾克興趣不是很濃。原因之一是,這家公司生產2萬種產品,重點是藥品、專用化學品和實驗用品。許多產品相互之間幾乎沒有共同性可言。這個集團因而被人稱為「千足之蟲」。分析家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企業的產權結構。麥爾克家族約100名家庭成員佔有了資本的一大半,使外界投資者望而卻步。

對朗曼來說,工作就是娛樂,娛樂就是工作。沒聽說他除了公司業務外還有哪方面的興趣。據說,他在渡假時,只有在身邊有一個傳真機時,才能夠真正地輕鬆一下。

對朗曼來說,工作就是娛樂,娛樂就是工作。沒聽說他除了公司業務外還有哪方面的興趣。據說,他在渡假時,只有在身邊有一個傳真機時,才能夠真正地輕鬆一下。

在2000年的股東大會上,他保證,將來要退出公司業務,集中精力擔任E. Merck OHG的總裁。兩合股份公司的業務他交給了非家族成員的物理學家索於布勒。

索於布勒夠不幸的。他辦事的高速度和嚴格風格讓周圍的人難以適應。在2001年的年報新聞發布會上,他面對眾多的德國記者,卻完全用英語發言,引來了一片嘲笑聲。雪上加霜:2002年,美國一家叫麥爾克與夥伴的集團發生了偽造年報的醜聞。這家公司與德國藥業的麥爾克毫無關係,卻因名字相近,導致股值下跌。

現在,這個家族的老祖宗朗曼把參股公司也交給了年輕人去管。但要他真閒下來畢竟難受,他現在仍以家庭委員會主席的身份擔任參股公司董事會成員。

第八十四名:施特羅爾家庭(威娜美發護發家族的四分之一)

21世紀(至少世紀之初)是染發的世紀。不染發不年輕的年輕人恐怕很少有不知道威娜(Wella)的。但是,恐怕幾乎沒有幾個染了發的年輕人知道威娜是施特羅爾(Stroeher)家庭的家族企業。

現在,威娜公司主要掌握在四個家庭手裡:施特羅爾家庭,波爾家庭,艾伯爾茨家庭和桑德爾家庭。這幾個家庭共佔了這家座落在達姆斯塔特的化妝品公司四分之三的股份。其實,這四個家庭應該說屬於一個家族,即施特羅爾家族。這四個家庭的女人原名都是施特羅爾,只不過嫁雞叫雞。就連現在叫施特羅爾的這個家庭,也是女的是真正的施特羅爾,男的原名是烏爾利希.費特。惟有他入贅施家,改了自己的大名。也算為延續香火作出貢獻吧。

現在,這個烏爾利希和他的妻子西爾維婭.施特羅爾這一家才被人稱為施特羅爾家庭。而僅他們這一小家子人,年初時就已經擁有9億歐元的財產,比去年還增加了1億。原因很簡單,妻子西爾維婭是最大股東,擁有威娜25%的股份。現在,美國化妝品巨頭寶潔以54億歐元的價格加11億歐元債務承擔買下了威娜,更使施特羅爾家庭的財產增加到了14億歐元以上,在德國富豪中的地位也應該向前挪了(當然賣出東西還要納稅)。在此仍依據原來的排名。

1880年,德國東部薩克森地區的老祖宗,26歲的弗朗茨.施特羅爾建立了威娜公司。然而,威娜真正的發展始於1934年。那一年,創始者的兒子格奧爾格.施特羅爾把染發顏料跟護發劑Kolestral攪拌在一起,就這麼簡單得驚人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膏狀染膏Koleston。這種染發品打破了傳統觀念。原來的想法是,要染發須先脫去頭髮裡的油脂。而Koleston卻還給頭髮抹上油脂。

格奧爾格立即意識到這個簡單發明的重大價值,他以最快的速度申報了專利。但這個專利生不逢時,二次大戰在即,原材料奇缺。

直到1950年,Koleston才被德國經濟奇跡吻醒。在奇跡般的歡迎中,它奇跡般地走紅。3年之中就賣出了550萬管,它創造了染發的新紀元,專利也重新申請了。也是這個1950年,這家公司才正式被命名為威娜。

威娜在科研上大量投入,Koleston很快在技術上繼續發展。很快,第一個超氧染色劑問世了,具有更高的均衡性,更好的覆蓋力,Koleston從此可以同時讓滿頭生輝。於是,所謂的「光色系列」誕生了。

不斷在技術上發展是威娜的生命。在生活品質迅速提高的50年代,染發一步步地走到了人們生活的中心區域。Koleston200系列能讓幾乎任何頭髮均勻受染,發亮。300系列專門針對深色的、難染的頭髮。到60年代中期,威娜的Koleston已經擁有35種色調。而且抗日光照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60年代紅色調的統治年代之後,威娜以Koleston400系列-12種金色調-步入70年代。1974年,經進一步改善的染發劑以展望未來的名字Koleston 2000推出,它對頭髮溫柔體貼,也就是說特別地不傷頭髮。1984年,Koleston 2000 Color Balsam出現,這是一套7種自然色調。80年代中開始,威娜的染發劑可以用梳子梳入頭髮,長時間地保持在發表。又是一個世界首創。

1992年,推出了「紅色轟動」系列,這些染發劑比以往更牢固,更不傷發。1995年,結合各系列的優點,威娜再推出Koleston Perfect。效果極佳:至2002年,威娜產品在發廊的使用率從17%上升到27%。2000年初,市場上已有了119種威娜系列產品。

隨著產品的升級變臉,這個家族也早已改朝換代,連企業的管理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73年的一個協議規定,麥爾克家族成員不得進入企業領導班子。所有這來自一家的四家人都在監事會擁有一席之地。自封為主席的是今年45歲的烏爾利希.施特羅爾。

如上所述,烏爾利希原來不叫施特羅爾。在「嫁」給佔有公司25%的大股東西爾維婭.施特羅爾之前,他只是小小的一個醫院男護士。通過與競爭對手的衝突,通過在德勒斯登銀行的實習,自然也由於他的妻子擁有最多的股份,他很快就上升到了家長的位置。

今天,威娜的銷售額已經達到35億歐元,德國6萬5千家發廊裡,有4萬家使用威娜的產品。在全世界,在護發美發廠商裡,它只輸給法國的歐萊雅,高居老二的位置。

四年前,威娜就開始考慮與談判公司出售的問題。那時,法國歐萊雅,德國漢高和拜爾斯多夫紛紛登門。但始終未能成交。長時間的談判卻終於結出了碩果。今年3月18日,美國寶潔公司宣佈已經成交,收購威娜。前幾天(7月8日),這筆寶潔歷史上最大買賣通過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反壟斷審查。施特羅爾家族將退出威娜,但他們仍將留在德國最富的富豪榜上,換了姓名的其它三家人也一樣。

第八十五名:羅伯特.弗格爾(擁有廣廈千萬間的漢堡「平民」)

他的媽媽是歌劇演唱家,他的爸爸是房地產經紀人。而他-羅伯特.弗格爾(Robert Vogel)是漢堡最大的房東。他在漢堡擁有30萬平方米房子,其中包括豪華的愛麗舍賓館,漢堡魚市旁那玻璃結構的多克蘭建築,明鏡周刊和經理雜誌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大樓。論財產,今年年初他的這些房地產的價值高達9億歐元,比去年年初還增加了1個億。然而他自己的住房面積卻只不過130平方米,應該算是富人中的「平民」。

1949年,他作為最早被蘇聯釋放的德國戰俘之一,回到了他的家鄉城市漢堡。他所面對的,是塵土與廢墟,被摧毀的工廠,城裡一半以上的房子在炮火中毀滅了。對時年30歲的羅伯特.弗格爾而言,這個打擊無疑是沉重的。因為,他學過的是房產和抵押經紀人職業培訓。沒有現成的房地產,幹什麼呢?

這也許就是「一張白紙」的好處了。沒有房子供你中介,那麼就自己建吧。弗格爾今天回顧道:「一開始時(漢堡的重建)跟城市規劃沒有多大關係可言。變化始於我們自己有能力建新房子之時。巨大的建築物,象『新家鄉』在聖格奧爾區規劃的那種可怕的水泥城堡那樣的,從來就不是我的愛好。」

他建的都是有些品味,有些藝術性的建築,比如漢堡外阿爾斯特湖畔那未來派的建築,被人稱為「猴子岩」的,就是其中之一。這個「猴子岩」曾長期是格魯納+雅爾出版社的辦公樓。

弗格爾是個商人,但他同時也熱衷於政治。年輕時,他就拒絕加入希特勒的納粹黨,而加入了所謂「搖滾青年」的圈子。1963年,他加入了自民黨。從此,他把自己稱為「擁有經濟利益的左翼自民黨人」。

1983年,就在圍繞著「猴子岩」裡的明星周刊上演著所謂「希特勒日記」的醜聞時,房東、商人弗格爾卻在他的第二生命中「飛黃騰達」了-他被選為漢堡州自民黨副主席,四年後,作為州的黨主席被選入漢堡議會。作為政治家、議員,他堅決反對在警察法裡增加「最後自救開槍」的規定,堅決要求嚴厲處理港口路事宜。都取得了成功。

1993年,商人弗格爾退出了政治圈。2000年,81歲高齡的弗格爾才決定補上畢生漏掉的一課--結婚。這麼大的房東,若在漢堡結婚,轟動可想而知。他選擇了遙遠的丹麥,靜悄悄地辦了婚禮,沒有幾個人前來祝賀。

過完83歲生日三周之後,弗格爾於今年6月底退出了他最後一個政治「崗位」-捷克共和國駐漢堡特聘總領事。他在漢堡外交官俱樂部第44次年度午餐會上給同行們題辭:「誰不能高興,誰就不是好人!」

漢堡市政府早已批給他建社會住房的權利,所謂社會住房,是國家補貼,給窮人住的。但弗格爾並沒有利用這個權利。專家們說,他擁有的財產和房產面積已經夠多的了。在漢堡6000名左右億萬富豪裡,他本身就是一個矯矯者。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