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巨富第71-80人的發家路(上)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6月20日

在這個德國巨富第八系列上半部分,我們將遭遇:退出藥界的巨頭後裔;一個披著企業家外衣的基督教徒;又一名糖果大家;世界第二大煙草集團的不孝子孫;一個神秘的媒體業主。

https://p.dw.com/p/3lb6
世界第二大煙草集團雷姆茨瑪集團生產的一些香煙品種圖片來源: AP

第七十一名:(小)斯蒂凡.恩格爾霍倫(在稅務天堂的大樹底下乘涼)

爸爸叫斯蒂凡.恩格爾霍倫(Stefan Engelhorn),兒子同名同姓。這在德國是常有的事,只不過要在這後面加上兩個字母,或是Sr.,可譯成「老」,或是Jr.,可譯成「小」。老斯蒂凡的叔叔叫庫爾特.恩格爾霍倫,是德國大名鼎鼎的企業家,藥王,原家族製藥企業伯林格爾.曼海姆的股東之一(參見關於德國巨富第二名的簡介)。

6年前,伯林格爾.曼海姆公司出售給羅氏藥業,居住在慕尼黑的恩家枝脈-老斯蒂凡一家獲得了所得款的20.7%。老斯蒂凡自己是個醫生和生物學家,於是他自然而然地把這筆錢投資於生物技術和醫學研究領域。去年,老斯蒂凡才51歲,便英年早逝,被癌症奪走了生命。

遺產繼承者是小斯蒂凡和維拉兄妹。維拉生活在美國。而小斯蒂凡生活在慕尼黑。他繼承父親的遺志,繼續投資於生物技術,管理著這筆放在百慕達群島的巨額資產。小斯蒂凡的財產額為10億歐元。

1997年,伯林格爾.曼海姆公司以190億馬克的價格出售給瑞士羅氏藥業,而一文稅錢都不必付出。此事引起軒然大波,當時的漢堡市長福舍勞在聯邦參議院裡大聲疾呼,要「竭盡一切稅法可能性」來戰勝恩格爾霍倫家族。但結果是一種可能性也沒有找到。所有專家的結論不得不是:他們的所得與所為都是合法的。

奧秘在於:他們早已把公司財產核算地轉移到了大西洋中的稅務天堂-百慕達群島去了,一切屬於那裡的控股公司。

1955年,庫爾特.恩格爾霍倫從美國台克薩斯畢業歸來,就進入了伯林格爾.曼海姆公司。早在19世紀末,他的叔叔就曾經是這家公司的股東和董事之一。庫爾特很快就當上了總工程師,短短5年,他就攀登到了公司頂層。通過他聰明的操作和擴張政策,公司成了全球性的藥業大企業。

1985年,其他股東聽從了庫爾特的建議,把公司的股份轉移到了稅務天堂百慕達,歸屬於一個叫Corange Ltd的公司。1969年,他買下了百慕達一個叫五星級島的小島。幾年後,他辭去伯林格爾.曼海姆總經理之職,改任這個控股公司的最高執行官。

90年代,他接而連三地辭退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尤其是1994年辭退由他自己請來的瑞士人林克,在公司內部引起了大地震。最後,在公司職員們的支持下,才總算穩住了局面,把其他股東又「團結」了回來。

但在此之後,大家似乎都失去了對經營公司的興趣。於是有了那大手筆的買賣。這家已經有了140個歷史的藥業公司落入瑞士之手。所得大部歸庫爾特.恩格爾霍倫,「餘款」才歸於其它三家股東。最關鍵的是,這麼多的錢,居然能夠絲毫不給德國稅務部門佔「便宜」。

有了那麼能幹的叔祖,小斯蒂凡才有了今天投資自己熱愛的事業的本錢。

第七十二名:弗利德黑爾姆.洛(「收入的第十個十分之一應該給上帝」)

聖經中說:「駱駝能穿過針眼的可能性也大於富人進入天堂」(自譯)。假如真是如此,弗利德黑爾姆.洛(Friedhelm Loh)想必是一個例外。在他自己看來,他辦企業,當富人,都是按基督的教義行事。儘管他實實在在是個富人,他的財產額高達10億歐元,與去年持平。

1936年,弗利德黑爾姆的爸爸魯道夫成為西根市的西加斯金屬件廠股東和工程師。1947年,魯道夫在海格爾建立了自己的小金屬廠,取名為海洛。今天,海洛廠仍然存在著,屬於約阿西姆.洛,仍然以生產鋁導線和熨斗板為業。

1961年,魯道夫.洛兩合公司宣告問世。同時在黑森州的裡特斯豪森開始了裡塔斯工廠的建設。爸爸魯道夫的主意很簡單:工業化需要越來越多的開關,而開關必須得到保護,也就是說通過開關箱(開關櫃)。洛家成了德國以生產系列開關櫃為業的第一家企業。

1974年,家族交接班,弗利德黑爾姆登基。一開始,真看不出這個小洛對辦企業有什麼興趣。他對讀書興趣也不大。中學之後,先是參加了強電電工培訓,此後,才決定通過業餘途徑攻讀企業經濟學。

然而,這位似乎不經意不得不進入商界的小洛卻辦成了大事,企業工作人員從300人發展到了9600人,營業額從2500萬歐元發展到了14億。裡塔爾工廠外現在還有了9家姐妹公司,當然都屬於洛氏集團。這個蓄著小鬍子、戴著眼鏡的小洛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發展速度。

小洛有許多這樣的言論:「富有的人面臨失去腳下土地的危險。」他自己則始終嘗試著不離開地面。「我相信上帝的引導」,是這種信仰引導著他去完成上帝交給他的使命。這位虔誠的新教教徒每年都捐款給公益性的組織,建立了基督教媒體基金會,贊助新教青年團體。

他的名言是:「作為一個基督徒,把他收入的第十個十分之一交給上帝是理所當然的。」這句話表明,他是個基督徒,但他更是一個企業家。他說的是第十個十分之一。他也呼籲公司員工捐款。聖誕節時他給每個員工送聖經,包括那些來自土耳其的員工。

他親自監督產品品質,把這也看成是上帝的要求,「我們必須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好。每天我們都要重新向顧客證明我們的領先優勢。」

長期不請假不曠工的員工在這家公司可以得到獎金。小洛的口號是「給貢獻以貢獻」。而在另一方面,員工如果長病假,公司會拿出一筆附加金來養他(她)。

跟SAP公司一樣,洛氏集團及其工廠多落在黑森州偏僻的小地方,比如赫爾波倫,西根,迪仁堡。但這也是大有好處的。在這些小地方,洛氏企業是最大的僱主,地方政府自然是既仰仗之,又支持之。

工廠的一切充滿了德國精神,公司司標方方正正,新廠房明亮而井井有條,產品長壽而牢固。典型的「德國製造」。今天,洛氏集團的產品單子已經變得很長。裡塔爾廠為康柏或戴爾生產電腦外殼,其它公司或出售精鋼板,生產保險櫃,變電裝置,或給汽車工業提供成型鋼件。

畢竟現在的日子不那麼好過了。不久前,弗利德黑爾姆.洛對一家報紙說:「我們現在也在為獲得每一個訂單而奮斗。」為了節約成本,公司歷史上首次不再延長局部時間工的工作合同。小洛說:「這在道義上使我很痛苦。因為我本來的目的是創造工作位置。」

辦企業是受上帝委託,是為了創造工作崗位,然而小洛並非只是一個基督徒。他也有自己的享受,他最喜愛的是老爺車,「老爺車的技術和設計讓我著迷。」周末,這位聯邦鐵十字勳章得主有時開一輛老爺車出來,在黑森州的鄉村公路上,樹林裡馳騁,獲得另一種人生樂趣。

第七十三名:克勞斯.奧伯爾維蘭德(從糖裡爬出來的富豪)

Schokoladenmuseum Köln
科隆巧克力博物館圖片來源: Schokoladenmuseum Köln

(圖:科隆巧克力博物館)

克勞斯.奧伯爾維蘭德(Klaus Oberwelland)這個名字似乎引不起多少聯想。但你如果在德國超市裡購買巧克力糖果回家送人,或者甚至在中國的一些豪華商場裡,你也許見過「nimm2 Lachgummis」,「Toffifees」,「Mambas」,「Knoppers」或「Merci」。口香糖,太妃,巧克力,這些名牌都出自一個叫施托爾克的公司。而克勞斯.奧伯爾維蘭德就是這個甜蜜王國的本屆國王。他的財產額今年和去年都是10億歐元。

公司的編年史是這樣記載的:「創業之初,大寫著的是想像力和企業精神。一切開始於1903年。奧古斯特.施托爾克(又被稱為奧伯爾維蘭德)在西法倫地區的小小城市維爾特爾建立了一個蒸汽糖果工廠。」

一開始,那只是為附近居民解饞的作坊。奧古斯特認識到,只要沒有樹立起品牌來,那只是一些甜而黏的東西。這個簡單的想法卻是革命性的。因為,按公司的記載,在那之前「糖果是不包裝的,無名無姓地在生產者的煙囪周圍出售著」的。

奧古斯特給這些甜蜜的東西包上了外衣,並想出了好聽的名字,並且開始運到鄰近的城鎮出售。這個戰略一炮打響。不出幾年,他的「巧克力巨人」公司就佔領了廣大的市場,為今後威斯特法倫這個甜食帝國打下了基石。

「想像力」是貫穿公司史的一條紅線。1966年,德國流行歌曲歌手烏多.於爾根斯以「Merci Cherie」(法語:謝謝親愛的)一曲在歐洲流行歌曲大獎賽上奪魁,居然一下了造就了兩個巧克力大名牌:施托克公司的「Merci」牌巧克力和競爭對手Ferrero的酒心巧克力「Mon Cherie」。

經濟奇跡過去後,德國和西方世界出現了健身熱,到處都在談論減少卡洛淋,減少油脂,健康食品。施托克在挑戰中看到了機會,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蹲在一起,造就出了一個叫「nimm2」的健康糖果。這種健康食品具有強大的說服力,以致連最嚴厲的媽媽也不得不同意孩子們的購買願望,因為,這種糖果是健康的。

奧古斯特的朝代悄悄地變成了克勞斯的時代。然而人們對這位克勞斯幾乎是一無所知。他幾乎不在公眾場合露面,不參加派對,除非在公司戰略非要他出場不可的內部場合。

克勞斯建立了一個鶴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的宗旨是保護鶴。聽起來,Stork(鶴)跟他的原姓和公司名字幾乎是一樣的。是因為同音而建立這個基金會?他把自己看成了仙鶴的化身?這個答案也只有他知道。

第七十四名:赫爾曼-辛利希.雷姆茨瑪(告別希特勒和香煙的陰影)

Jan Philipp Reemtsma Wehrmachtausstellung
German philantropist Jan Philipp Reemtsma poses in his exhibition "Crimes of the German Army 1941-1944" in the Berlin district of Mitte, Tuesday, Nov.27, 2001. The successful exhibition was relaunched after some captions and facts proofed to be wrong in the exhibition which was shown first in 1995 in Hamburg. The exhibition will be on display at Berlin's "Kunst-Werke" until Jan. 13, 2002. (AP Photo/Jockel Finck)圖片來源: AP

(圖:揚.菲利浦.雷姆茨瑪舉辦納粹罪行展取得成功)

赫爾曼-辛利希.雷姆茨瑪(Hermann-Hinrich Reemtsma)是雷姆茨瑪煙草集團中最後一名雷姆茨瑪家族成員。但他也不幹了,去年他把他的股份賣給了Imperial Tobacco集團,估計獲款8億歐元。今年年初,他的財產額估計為10億歐元。

赫爾曼-辛利希今年67歲。他雖然長時間坐在雷姆茨瑪公司的監事會裡,但似乎從來沒有對公司業務有過興趣。他是學農業出生的,始終也只對農業有興趣。他已經坐得夠長的了。他的堂弟,1952年出生的(今年51歲)揚.菲利浦.雷姆茨瑪更是早在1980年就把屬於他的公司一半股份全部出售給了Tchibo集團。那時,揚.菲利浦獲得這份遺產剛兩年。他的興趣也完全不在公司業務。他是學文學出生的。

揚.菲利浦當年出售公司50%股份時,獲得的款為3億馬克。業內人私下裡說他低價求售,吃了大虧。但四年後,他聰明的財產管理人使他的財產翻了一倍,達6億馬克。與此同時,雷姆茨瑪的市場價值卻在一路走下坡。於是,人們又說他賺了大錢。今年初,揚.菲利浦的財產值為6至7億歐元,排在德國巨富第113位,比當年又增加了不少。但與他那木納地在公司裡多留了20年的堂哥比,他似乎還是吃了虧了。但那又有什麼呢?6、7億歐元已經一輩子花不完了。何況他們倆的追求都不是商業,似乎更不是煙草業。

大多數人可能沒聽說過雷姆茨瑪這個公司。其實,這是僅次於菲利浦.莫裡斯的世界第二大煙草集團。這家公司的香煙品牌很多,如West,Davidoff,Peter Stuyvesant, Ernte 23, R6, RothHaendle,有些品牌在中國市場上都是常見的。此外,集團還下屬不少啤酒品牌,如Henninger,Hannen,Bavaria St. Pauli。這家公司的歷史更是「轟轟烈烈」,簡直就是20世紀上半葉的德國史,希特勒,戈林這些人物的糾纏,讓雷姆茨瑪家族到50年代還吃不了兜著走。

上世紀初,赫爾曼-辛利希和揚.菲利浦的祖父伯恩哈德在艾爾富特買下了第一家香煙廠「Dixi」,那時A伯恩哈德的兩個兒子赫爾曼.費爾希特高特和菲利浦.費爾希特高特都還在襁褓之中。菲利浦在第一次大戰中當過炮兵,也當過飛行員。戰後,他帶著重傷後的軀體,回到家鄉,繼哥哥赫爾曼之後進入了雷姆茨瑪公司。

兄弟倆獲得了公司40%的股份,價值為各30萬帝國馬克。20年代初,公司在漢堡原帝國炮兵營建立了一個新的香煙廠,於是舉家遷往漢堡。

菲利浦成了集團的發動機。接下來的年頭成了弱肉強食的年頭,幾年時間裡,菲利浦過五關斬六將,幾乎吃掉了德國全部的競爭對手。1928年,雷姆茨瑪集團一口氣吞併了4家煙草公司。1929年,吃下並清洗了巴符州巴登的巴查裡股份公司,不久後又以Wikinger公司名目開始在那裡生產香煙雪茄。

1929年雷姆茨瑪吞併格萊林公司的過程更是德國經濟史上不擇手段的典範。該公司大股東阿納斯塔西阿迪兄弟不願出售股份。於是,當時35歲的菲利浦從二股東格萊林手裡買下了他佔有的40%股份。當時,這份股份的市場估價為為40萬馬克。而菲利浦居然出了800萬的天價。

條件是,格萊林必須三緘其口,包括對大股東。而格萊林仍然留在公司總經理任上,當雷姆茨瑪的傀儡,其任務是挖空格萊林公司。在菲利浦的操縱下,格萊林公司內部進行了增資,從而使阿納斯塔西阿迪兄弟從大股東變成小股東,最後被排擠出去。

後來,「經濟報」就這件德國企業史上罕見的案例提出了質問:「即使雷姆茨瑪在法律上沒有錯,但它難道就沒有一秒鐘受到良心的譴責嗎?」

1935年,雷姆茨瑪又吞併了煙草廠諾於爾堡。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時,公司的香煙年產量已經達到300億支,佔了德國香煙產量的70%以上。菲利浦的財產翻了100倍,從30萬馬克增長到了3000萬。戰後更達到了1.6億。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

Durchsuchung bei Reemtsma
圖片來源: AP

(圖:德國邊防警察搜查漢堡雷姆茨瑪公司總部)

除了巧取豪奪,生意場上還要靠關係。看來在全世界都沒有例外。1933年,德勒斯登的香煙廠施圖爾姆就雷姆茨瑪侵吞巴查裡和格萊林二廠之事起訴雷姆茨瑪。而納粹沖鋒隊頭目羅姆支持施圖爾姆。於是,菲利浦求救於帝國元帥戈林。戈林是菲利浦在一戰中當飛行員時的戰友。

1934年1月22日,協議達成:戈林命令終止對雷姆茨瑪的起訴。條件是,雷姆茨瑪每年捐款。至1944年,雷姆茨瑪集團共向納粹政府捐款1238萬馬克。僅每年匯到戈林的國務秘書柯爾納帳號上的就有4萬。

據納粹宮廷攝影師霍夫曼後來說,在此之前,雷姆茨瑪給希特勒發了一封求援信,請求希特勒阻止沖鋒隊對雷姆茨瑪的破壞。非煙民希特勒把此信轉給了戈林,批語:「您去結束此事,戈林。我不希望德國最大的企業之一完蛋,一萬名工人失業。」

戰後,1948年,菲利浦.費爾希特高特.雷姆茨瑪被漢堡法院以賄賂戈林的罪名判罰1000萬馬克。檢察署還要求判處菲利浦18個月監禁。結果法院判了他5個月。這5個月他也不用去監獄,而是以每個月100萬馬克,共500萬馬克買下了自由。當時,「世界報」寫道:「至少一個軍團的人會願意為了這筆錢的十分之一而去坐監獄。......假如雷姆茨瑪先生每天睡8個小時,那麼他每天早晨會高興地算出,他又把11111馬克睡到手了。」

1949年7月,漢堡州高級法院推翻了下面法院的定案。理由是:1934年時,德國還不是非法國家。而戈林作為當時的政府官員有權利為國家收取款額。帝國首相希特勒也有權批准戈林將所收的款作私用。高級法院命令終止此案。

這樣大紅大紫的企業家族到了下一代卻很快地散了架。1959年菲利浦去世時,他的兒子揚.菲利浦才7歲。菲利浦的遺囑規定,到揚.菲利浦26歲時讓他接管公司和遺產。然而,揚.菲利浦只關心他的文學學業。1978年他26歲了,接受了遺產,但兩年後就賣了出去。他的堂兄赫爾曼-辛利希過了20年也退了出去。也許,他們是覺得家族的發家史並不光彩?不過他們從來也不就此發表看法。

赫爾曼-辛利希這位農業專家已近古稀,過上了閒散的生活。揚.菲利浦則很早就與德國著名作家阿爾諾.施密特夫婦結成了至交。他投資500萬馬克,成立了阿爾諾.施密特基金會。施密特夫婦去世後,他成了施密特全部著作版權的擁有人。

第七十五名:迪特爾.紹布(神秘的媒體業巨頭)

迪特爾.紹布(Dieter Schaub)的媒體帝國幾乎是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這個今年64歲的法爾茨地區人如何通過總部設在路德維希哈芬的「媒體聯盟」(Medien Union)獲得今天高達10億歐元的家產,其中的奧秘罕為人知。

所有進入媒體聯盟這家公司的雇員都必須保證不對外談論公司情況。80年代中,該公司負責公關一名工作人員洋洋得意地說:「多年來我們生活在一種訊息封閉狀態裡。我們在這種狀態裡如魚得水。」

1945年,迪特爾的爸爸約瑟夫.紹布在佔領軍的大力支持下,在路德維希哈芬推出了「萊茵法爾茨報」(路德維希哈芬挨著曼海姆,屬於萊法州)。第一份報紙是1945年9月29日在新城一家小印刷廠裡印出的。那時,迪特爾7歲。

兩年後,這家報紙的發行量達到了20萬份。但迪特爾不是一個心平如水的人,他有大大的野心。在他1964年接管了「萊茵法爾茨報」後,他便一心擴張。當博施家族(參見關於第23名博施家庭的介紹)出售其在施圖加特報佔有的股份時,迪特爾出手了。他獲得了這家報紙近30%的股份,包括施圖加特市中心的房產。後來,他繼續收購,把在該報的股份增加到了45%。

1971年春,迪特爾想要把曼海姆地區的第二大報「曼海姆晨報」買下。但這個企圖被挫敗了。失敗的原因至今不詳。官樣文章的說法是,雙方在組織問題上的想法相持不下。但業內人估計,主要原因恐怕是當地人對迪特爾.紹布無休止的野心感到恐懼。

在這次失敗後,他安靜了一陣子。出遊,他喜歡包機。周末,他駕著他的豪華遊船周游家鄉附近的水域。但他仍在悄悄地出手,悄悄地擴大他的帝國。他建立了專營報刊發行的公司Suewe。不甘寂寞,他還當了一陣子斯圖加特報總經理,但在內部為此發生爭執後不得不又退了下來。

1984年,他給瑞士的本欽格爾股份公司投資4000萬瑞朗,他的目的是把那裡作為向瑞士擴張的出發點。但他的投資失敗了。本欽格爾公司面臨破產。他面對著盧采恩一大片賓館房宇不知所措。盧采恩新聞報嘲笑他道:「可惜紹布博士陷入了搖曳的燭光的包圍圈裡。」

接下來,迪特爾便完全撤出了公眾的視野。公司業務由於爾根.利希特負責。利希特在德國媒體界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後來先後在施普林格爾出版集團和貝塔斯曼集團當過董事。

1991年,利希特為迪特爾買下了剛統一後東德凱姆尼茨的「自由新聞報」。這筆交易花了1億歐元。但可是得來不易。因為其它一些出版社也對它虎視耽耽,其中包括杜塞道夫的「萊茵郵報」。據稱,迪特爾.紹布的朋友-柯爾政府當時的局長大人約翰內斯.路德維希幫了大忙。但柯爾對此予以堅決的否認,「我重視這樣的說法:所謂的與紹布家庭的關係過去和現在都不存在。」

利希特之離開「媒體聯盟」,是家族企業經營方式的產物。迪特爾的兩個兒子托馬斯和米歇爾長大成人了,即將進入企業領導層。於是問題產生了:兒子們對利希特充滿了恐懼,他的權威太大了。據說迪特爾於1992年底說過這樣的話:「在托馬斯進來之前,我要解決利希特的問題。」1993年12月,他為利希特舉行了告別宴會,給了一筆豐厚的補償金,並獲得了利希特關於保密的承諾。於是,托馬斯入圍,利希特下課。

在商業註册上,「萊茵法爾茨報」共有5個股東,除紹布佔大股外,另外4個股東是連科,維普萊希特,萊施和納格爾家庭。但人們對這四個股東的情況就更是一無所知了。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