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人士看鄧小平的一生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8月22日

1904年8月22日,四川省廣安縣的一座小山村裡誕生了一名男嬰。他就是後來的中共高級領導人、號稱「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

https://p.dw.com/p/5TFj
鄧小平的功過,歷史自有評說圖片來源: AP

鄧小平的一生可謂出生入死、大起大落。在經歷了抗日、國共內戰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數次政治浩劫之後,鄧小平以七十多歲的高齡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決定,將這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帶上了發展市場經濟的道路。今天,在鄧小平一百周年誕辰紀念的日子裡,我們為您介紹德國政治家和學者眼中的鄧小平。

早在1974年,應中國對外友協的邀請,今天的德國之聲台長埃裡克-貝特爾曼當時作為德國一名年輕的政治家訪問了中國。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這一德國青年政治家代表團。貝特爾曼回憶三十年前的情景時說:

「我1974年見到鄧小平的時候,他正處在與四人幫做鬥爭的階段。當時在我看來,他已經是一位老人了,但精力卻非常充沛。他當時闡述的一些對未來的設想,實際上中國現在正在逐步實現。要知道,當時鄧小平已經年過古稀,又處在激烈的政治鬥爭當中,但他對未來的大膽憧憬確實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感到驚訝。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許多場面還記憶猶新。」

這是當年一名年輕的德國社民黨政治家所經歷的鄧小平。而當時擔任德國總理的赫爾穆特-施密特第一次與鄧小平會晤則是1975年。截至1990年,施密特同鄧小平一共進行過4次、總共長達15小時的會談。這名中國領導人為德國社民黨政治家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鄧留給我的印象是不太喜歡談意識形態,而更是一個注重實用和理智的人。他常說的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儘管鄧從少年時代就加入了共產黨,參加過長征,並經歷了許多軍事和政治事件。當然他也是一個非常具有天賦的、有經驗的和幽默的戰略家,但鄧給我的印象則是,他從儒家繼承的政治理念更多於馬克思主義。」

施密特眼裡的鄧小平改採用的儒家實用主義在海德堡漢學系中國政治專家托馬斯.坎鵬看來,卻是在一個不可動搖的前提下的實用主義。

「我認為,他在意識形態上是非常實用主義的,但在組織上卻不是這樣。也就是說,他可以在不同時期靈活地奉行不同的政策,但永遠是在共產黨領導下,他從來沒有對共產黨的統治提出過質疑,不允許共產黨有競爭者,也不允許進行任何民主的嘗試。」

1989年學生民主運動最終遭到鎮壓便是中共統治不容挑戰的一個證明。儘管鄧小平當時除了軍委主席的身份外,沒有擔任任何政治職務,但他依然被看作是幕後掌握實權的人物。坎鵬認為:

「可以說,鄧小平對1989年事態的發展負有主要責任。有一點必須認識到,自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以來,鄧小平在共產黨內部經歷了無數的路線鬥爭,幾起幾伏,1966年文革當中又被打倒。所以他非常害怕自己、或者共產黨被推翻。從這一點看來,他確實屬於強硬派,因為他對學生心存恐懼。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的是,鄧小平不是應對鎮壓學生運動唯一負責的人,當時還有其他七、八位政治強人參與了決定。但鄧確實要擔負主要責任。」

在政治上進行強權統治的同時,鄧小平著名的「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實用主義在經濟領域卻帶來了相當程度的自由化。1992年,87歲高齡的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為已經開始的中國經濟改革從政治層面上提供了有力的一臂之力。至今,改革開放政策實施25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在製造業領域已經成為所謂的「世界製造工廠」。今年初夏對中國進行了為期兩周訪問的德國之聲台長貝特爾曼說:

「我們今天前往中國訪問,可以看到鄧小平當年的許多想法已經得以實現,或許不完全像他想像的那樣,但卻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所以可以說,今日中國的設計師是鄧小平。」

與大多數西方分析家的觀點不同,海德堡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坎鵬則認為,鄧小平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有些被人誇大了:

「鄧小平是一個雜家,並不是一名經濟學專家。他涉獵的領域很廣,政治、軍事、宣傳,而經濟只是他所關注的問題當中的一個。他身邊有許多顧問,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有些他表示支持,比如農業改革,而有些則反對。當然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非常積極的,但人們不應忘記的是,還有一些其他的中國政治家為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更多的貢獻,比如說陳雲。」

伴隨中國的經濟改革,社會問題也層出不窮,除了貧富懸殊、地區差別等問題日益加大外,貪污腐敗則愈演愈烈。近日來,中國媒體紛紛登載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的文章,其中中國官方「半月談」雜誌特別介紹了鄧小平的一些語錄,比如,「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以及「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等。自從胡錦濤、溫家寶上台以來,二人也將反腐敗視為中共的首要任務之一。那麼,胡溫是否有能力為鄧小平已經看到的問題找到解決辦法呢?海德堡大學漢學家坎鵬認為:

「這種矛盾在八十年代鄧小平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一直延續到現在。中國希望在經濟和政治領域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由化,但要同腐敗做鬥爭,必須設立一套強大的監控機制。我認為,這個問題是根本不可能得到解決的。尤其是現在胡溫當政,他們二人在軍隊幾乎沒有任何影響,而腐敗往往都和軍隊掛鉤,他們面對這一問題也是束手無策。」

無論如何,鄧小平不失為中共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位領導人。那麼,與另一位叱吒風雲、不僅對中國、也對世界政治產生過重要的影響的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相比,二人又有哪些區別呢?海德堡大學漢學家坎鵬說:

「我認為,二人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毛顯然凌駕於其他中共領導人之上,而鄧小平是集體領導中的一員。人們有時候過高地估計了鄧小平,我已經說過,經濟領域有陳雲,軍隊則有葉劍英和楊尚昆。鄧小平沒有毛澤東那麼強大,比如,他選擇了兩名繼承人,胡耀邦和趙紫陽,但當二人受到攻擊時,鄧小平便親自罷免了這二人,這顯示出鄧的實力並不強,他只是許多強人中的一個而已。」

在德國之聲台長貝特爾曼看來,鄧小平與毛澤東的最大區別則在於鄧小平將中國引上了對外開放的不歸路,而這不只是經濟意義上的開放。

「從歷史看來,毛澤東是在尋求中國獨立當中實現自己的理想的,而鄧小平則是在推動中國實現開放當中。這樣就必須面對許多外來的事物,比如德國之聲或其它這樣的國際電台帶來的許多新思想和觀點,當然還有開放經濟和旅遊帶來的影響。現在的中國發展很不平衡,比如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內陸省份就在社會和經濟方面存在很大差別。這樣的變化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人們必須學會理解和接受變化。歐洲就用了幾百年的時間才實現這一變化,這是一個思想轉變的過程。或許九十年代中國發生的變化令鄧小平自己都感到驚訝和擔心。但是如果人們希望打開國門,發展經濟,開放旅遊,那麼就必須面對隨著這一進程而產生的人們思想上的變化,至少是那些能獲得自由訊息的社會精英們的思想變化,以及他們由此而做出的相應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