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川普or習近平 世界人民會選誰?

安靜 採訪
2017年11月4日

美國總統川普将首次在中國與該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中國問題專家戴博(Robert Daly)認為,屆時國際觀眾對這兩個人的比較將會特別重要。

https://p.dw.com/p/2n0GE
Donald Trump und Xi Jinping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德國之聲:十九大剛結束不久,美國總統川普作為會議後的首位國家元首訪華。這樣的背景下,川普首次訪華有何重要意義?

戴博:我覺得如果是從十九大結束這個角度看,那麼(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已經宣佈中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因此,我覺得習近平會利用川普访華,尤其在中國國內觀眾眼中進一步提高其地位。營造"萬邦來朝"的景象-- 美國超級大國的領袖到中國來,和習近平有平等地位。因此我覺得,對中方而言,中美關係在這次會晤中是次要的,中國政府想要傳遞的訊號、要講的故事是習近平以及中國在習領導下的偉大。

德國之聲:那麼川習會中,雙方都想從對方那裡得到什麼?

戴博:我覺得,習近平不會想要得到太多東西,就是一個在全世界做宣傳的機會。他對川普的要求就是不要提出太過分的要求。當然,近日美國商務部再次認定中國屬非市場經濟體。這一點一定會令習近平不滿,他一定會和川普提到這個問題。川普一定會談朝核問題:中國有無可能施加更多壓力使平壤放棄核武。但是,我覺得,這次在北京不會有太大的進展。另外,川普也會在美中貿易逆差問題上所謂的施加壓力。可是,不清楚的是川普到底能如何施壓。因為習近平認為現在的經濟情況有利於中國,而用線性外推預測的長期趨勢也有利於中國,所以習近平從自身角度而言,沒有太多理由對川普作出任何讓步。

當然,雙方官方最後肯定會說有結果。但結果是虛還是實,我們要自行判斷。我相信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結果。

他們也許會對一些正常的交易進行包裝,就像他們在佛羅裡達宣佈的"百日計劃",都是自欺欺人的包裝。我認為,這次首腦峰會最重要的觀眾既不是中國的,也不是美國的。而是全世界的領導人、媒體和民眾,他們會將兩個超級大國的領袖放在一起做對比,也會比較兩人所代表的國家綜合實力的未來傾向。有一部分人要作出決定:這兩個國家中將來哪個實力更大。這些國際觀眾及其印象,比中美國內的觀眾要重要得多。

川普在美國的支持率達歷史性低點,其俄羅斯競選醜聞也在不斷發酵。相反,習近平在國內的支持率,至少看上去很高。他要給大家一個"我可以掌控一切"的印象,雖然他並不能控制一切。歐洲民主國家可能比較排斥專制,但是中美兩國的競爭是世界範圍的,俄羅斯,中亞,拉丁美洲,非洲等全球人民都將在兩種制度和兩種領袖之間做一個選擇。

Robert Daly, Direktor des Kissinger Institute on China am Woodrow Wilson Center
伍德羅‧威爾遜中心"季辛吉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長戴博圖片來源: Woodrow Wilson Center/2013 Kaveh Sardari

德國之聲: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近日抱怨稱,川普访華前,美國政府沒有為圍繞中美兩國經濟關係失衡的談判做好充分的準備。既然沒有做好準備,那雙方會面,川普必然處於弱勢?

戴博:雖然川普非常尖銳地批評過中國的經濟政策,例如說"中國強姦美國,中國搶走美國就業機會"等,但其實他的膽量沒那麼大,這次他去中國,中國給他準備的紅地毯,將比歷屆美國總統走過的都更寬,更厚。中國領導人覺得他們可以討好川普而操縱他,換言之,他們不怕川普,覺得他是紙老虎。到現在為止比較成功地左右了他。而且他們有把握可以繼續這樣做。

德國之聲:那您認為他真的會被這種超國事訪問待遇所左右嗎?

戴博:很可能被左右。但是,也有消息稱,他在越南的演講將會警告中國,也要說服其他國家,中國的崛起,發展和政治野心將是他們最大的威脅。每次兩國首腦互訪,媒體都會大幅報導。而關鍵其實是川普回來之後,是否會制定一個針對中國或東北亞的長期戰略計劃。這是最關鍵的。不是他在北京做什麼,說什麼。因為他們都會比較客氣。

德國之聲:美國國務卿提勒森近日表達了對中國崛起的擔憂,而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則回應說:任何國家都無法圍堵中國,這種互相"喊話"的情況下,會談將依舊客氣地進行?

戴博:回想一下上次兩人會面有關習近平喜歡巧克力蛋糕的言論,我想,很可能還是這種親切,互相尊重的氣氛,還是這些空話。我不認為川普会在北京,在習近平作東的情況下挑戰中國,可能離開之後會挑戰,其實華盛頓和北京都很清楚,雖然美中是競合關係,但是競大於合。這是國際戰略,經濟和價值觀的競賽:美國和其它發達國家要求自由,中國、俄羅斯、伊朗、土耳其這些國家則要非自由的國際秩序。這是問題的關鍵,而這次會議也不會改變什麼。

德國之聲:最後請您展望一下會談之後的中美關係。

戴博:因為他們還是互相不信任。尤其是亞太地區正在展開地緣政治的競賽。現在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已草擬一份法案,將擴大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審查外企投資美企的範圍,限制中資企業大肆併購美國企業。美國民主和共和兩黨一致認為要強調互惠,他們覺得中國佔了很多年的便宜。中國公司將不再允許做美國公司不允許在中國做的事情。這個氣氛越來越清晰。我估計,2018年,中美關係最大的新發展就是限制中國在美國併購企業的能力。除非中國進行真正的改革和對外開放。如果美國在華投資的條件得到改善,美國可能不會走這一步,但是我認為,習近平領導下,中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戴博(Robert Daly)是伍德羅‧威爾遜中心"季辛吉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長。他也曾擔任美國新聞總署駐華外交官,參與和主持過多個中美合作項目。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