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我要買GTR」和熊貓經濟

曾志豪
2024年8月2日

港府7月初公告,北京將再次贈送熊貓給香港,這是香港主權移交27年來的第三次。港府也藉此喊出推動熊貓經濟,希望惠及各行業。DW客座評論員曾志豪說,這根本就像是港片《頭文字D》裡的對白「我要買GTR」。

https://p.dw.com/p/4j1T1
圖為2021年3月3日,在香港尖沙咀樂高樂園探索中心開幕前,展出300公斤重的樂高熊貓模型。
圖為2021年3月3日,在香港尖沙咀樂高樂園探索中心開幕前,展出300公斤重的樂高熊貓模型。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ZUMA Wire

(德國之聲中文網)簡單說明一下標題「我要買GTR」的來源。

港產經典電影《頭文字D》,杜汶澤的角色有一句對白,就是向老爸說「我要買GTR」,即是買一架日本戰神級戰車。但這句對白在戲裡戲外都是用來取笑「不切實際」,戲中的杜汶澤駕駛技術很糟糕,不知好好改進自己,反而以為只要買了一輛高性能大馬力的汽車便能戰無不勝,這就是笑點。

說明完畢,所以當我聽到香港政府要發展「熊貓經濟」時,不期然就想起這句對白,「我要買GTR」,只不過內容變成「我要熊貓經濟」罷了。

這是特首李家超上任後,創作出來的又一金句。之前都有「生意好」、「由治及興」、「日夜都繽紛」、「盛事之都」,只不過每一次說出來的金句都好像變成一句笑話,沒有實際效果,卻更像湊夠字數寫作文。

熊貓經濟,實在不知是如何憑空彈出來,但現在已是鋪天蓋地、所有建制報章都大力吹奏,還要講到香港一定要依計行事,中興香港經濟就靠這個熊貓經濟了。

事情大概就是因為,中央又一次贈送大熊貓給香港,前後合共三次送贈,三次都和政治有關。第一次是1997年回歸,送來「安安」「佳佳」;第二次是2007年,回歸十周年,「盈盈」「樂樂」。

然後便是這一次,2024年,回歸27年。不過和之前比較,這次送贈明顯有點「出師無名」,因為回歸27年很零丁,不符合中國人的逢五逢十的整數紀念年份。當然,如果你從2019年的「黑暴」到今天2024年的「由治及興」觀察的話,又會豁然開朗,這剛好是「二次回歸5年」,送熊貓顯得合理了。

反修例運動五年後 香港歷經多少巨變?

本來送熊貓也是好事,市民就算知道是統戰工具,也無所謂,仍然感到歡喜。但這一次,北京志不限於政治統戰,居然希望替香港的經濟發展,「指明發展方向」,要求香港借助這個熊貓熱潮,發展熊貓經濟!

借用建制傳媒的話:「中央再贈送一對熊貓來港,是在香港處在由亂入治步向由治及興的關鍵階段,也是香港正處在經濟轉型期,正在想方設法吸引海內外遊客,促進香港旅遊業復甦的重要節點。」李家超楊潤雄都表明會發展熊貓經濟,希望有助香港經濟發展,更希望熊貓來港能「安居樂業」,融入香港。

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香港已經是第三次接收中央厚愛了;當大熊貓已經是第三次大駕光臨,為甚麼政府覺得這一次的規模可以製造出比之前兩次更大的動靜、推動經濟發展這麼誇張?

先說吸引力,中國的成都已是得天獨厚的熊貓基地,這有點像聖誕老人之於芬蘭一樣,都是誕生地。別的地方當然也會把握聖誕節檔期刺激經濟,但如果說要主打「聖誕老人」來競爭,就有點不切實際。

同理,香港也和日本或者其他國家一樣,引入熊貓、吸引遊客,這當然非常合理,但如果說希望變成一個「熊貓IP」、或者以熊貓為經濟發展重心(要不何以命名「熊貓經濟」),則有點使不著力的感覺。

又或者,之前有無和成都商量協作?還記得當日上海要建迪士尼樂園,香港當時也有很多憂慮,因為香港迪士尼在先,上海再興建,是否有搶客之嫌?旅遊界當年甚至提出,除非上海迪士尼的場地面積和香港一樣細小,否則便不是公平競爭。

可見,同質競賽,其實還是有很多顧慮。成都已是中國獨一檔的熊貓經濟城市,香港要發展熊貓經濟,真的不用和成都好好協作商量嗎?

2022年7月21日,遊客在香港海洋公園寫字條哀悼離世的中國大熊貓安安。
2022年7月21日,遊客在香港海洋公園寫字條哀悼離世的中國大熊貓安安。圖片來源: Kin Cheung/AP/picture alliance

另外,為甚麼香港要發展「熊貓經濟」呢?過往香港也提出過不少「高大上」的經濟目標,譬如第一任特首董建華上任便提出甚麼「中藥港」、「鮮花港」、「水療中心」等等的名目,不過後來都變成「大隻講」(廣東話,就是光說不做不切實際)。但至少,以中藥港為例,許多中醫都說,這個願景有助刺激中醫在香港的發展,各間大學也有培訓中醫人才,雖沒變成「中藥港」,但實在是對發展中醫有很大幫助。

以此來看「熊貓經濟」,這可以長遠發展嗎?可以做到像中藥港的構思一樣,發展香港一條新的產業鏈嗎?香港的熊貓經濟,難道要培育甚麼熊貓飼養員、熊貓培訓中心之類的嗎?這真是香港需要的名片嗎?

國際金融中心本來就是最好的名片,但近幾年因為政治原因,破損不堪,政府不想方法修補,反而心急另外印製名片,但內容和方向都非常不成熟,也看不到是香港甚麼獨特優勢。

最重要一點,不說長遠,單說「救近火」,熊貓經濟真能令香港疲弱的經濟恢復過來嗎?香港面對很多問題,本土消費意慾低迷,零售餐飲或為移民潮或為北上消費影響,一片沉寂。外國遊客絕少再來,內地遊客也是以窮遊為主,有錢的都寧願去日本台灣。

以上問題,有政治問題,有別國的經濟轉型問題,這些都能靠熊貓解決的嗎?

香港沒有自定經濟發展方位的話事權,只能聽命北京安排,要你融入大灣區就融入大灣區,要你發展熊貓經濟就發展熊貓。或許香港才是最聽話、用來對外表演的那隻,大熊貓。

曾志豪是香港媒體人,曾任職香港電台,擔任時事諷刺節目《頭條新聞》主持人。目前旅居台灣。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