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美角力再起 專家:受傷最深的是新聞自由

William Yang
2020年3月4日

在美國國務院周一 (3月2日) 宣佈減少中國官媒在美可僱用的中國籍員工名額後,中國外交部立即於周二 (3月3日) 提出強烈譴責。 專家認為,美國雖然盡量以不傷害新聞自由為前提的方式做出回應,但此舉動仍可能使外國記者在中國報導時,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https://p.dw.com/p/3Ypyx
China Peking Neuer Außenministeriumssprecher Zhao Lijian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 W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周二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美國限制5家中國媒體在美國僱用的中國籍員工數量一事做出回應。 他說,美國基於冷戰思維與意識型態偏見,以莫須有的理由對中國媒體駐美機構進行政治打壓。

趙立堅強調,中國媒體駐美記者嚴格遵守美國法規,以客觀公正的原則在美國從事新聞報導。 他批評美國的措施「毫無依據、毫無道理」。 趙立堅說:「美方一方面標榜新聞自由,另一方面卻對中國媒體在美正常採訪進行干擾、橫加阻撓,暴露出美方所謂"新聞自由"的虛偽性,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和霸權欺凌。 」

他強調,美國的這個舉動將替中美關係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與損害。 趙立堅呼籲美國糾正錯誤,並重申中國保留做出反應和採取措施的權利。

USA Außenminister Mike Pompeo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降低中國官媒在美員工數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J.L. Magana

以牙還牙或是相互尊重?

雖然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周一強調國務院此舉是為了達到互惠,但仍有不少國際組織抱持擔憂的態度。 總部位於紐約的保護記者委員會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 表示,美國此舉開啟了以牙還牙的危險循環,認為這麼做可能在各國新冠病毒疫情流行之際,影響到訊息流通。

部分專家則說他們對美國的作法並不感到意外。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瑞凱德 (Keith Richburg) 告訴德國之聲,過去幾任美國政府其實都曾考慮過是否對中國官媒進行約束,但他們最後都未採取實際行動。 他說:「過往幾任美國總統都說,他們希望能向中國展現美國尊重新聞自由的決心,同時也不希望步上以牙還牙一途。 」

但是自從川普当總統後,他的政府在各方面都採取很交易性的方式來做決定,所以瑞凱德對於美國國務院決定以縮減中國官媒在美人員的方式來響應中國驅逐華爾街日報三名記者一事,並不感到意外。 他向德國之聲表示:「我一方面認為中國確實一直以不平等的方式對待外國媒體駐華記者,所以中國在許多方面確實應該採取更互惠的方式與美國互動。 但我同時也瞭解,美國應該不會想要去模糊新聞自由的意涵。 所以我是以複雜的情緒看待美國國務院的作法。 」

China Start von CGTN - Eröffnungsveranstaltung
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在美國被定義成"外國使團", 而不是新聞機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Ju Peng

美國奧克蘭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蘇巧寧則認為,各界應該認知到美國將在中國官媒工作的中國籍員工視為「外國使團」成員,而非記者。 在她看來,美國國務院的響應,是華盛頓對中國近年來在全球各地推動大外宣的一個反制行為。

她告訴德國之聲:「從之前美國教育部對高教機構員工收取外國贈禮一事展開調查,到二月初美國將五家中國官媒判定為「外國使團」,我覺得這都是一種表態。 只是說美國國務院在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被驅逐之後,便宣佈限縮中國官媒在美中國籍員工的名額,這個巧妙的時間點很難不被視為一種報復行為。 我不認為這是單一事件,而是美國對中國銳實力的一種反擊。 」

受傷最深的還是新聞自由

雖然瑞凱德與蘇巧寧都認為中國對外國記者來說,是其中一個限制很多的國家,蘇巧寧表示,美國國務院的作法,一定會導致美國記者在中國的處境更加困難。 她向德國之聲表示:「當中國借新聞自由之名行外宣之時,這還算是言論自由嗎? 但是當美國要約束這種做法時,中國便會去限制外國記者在中國國內的報導自由。 最終,我覺得受傷最深的還是新聞自由。 」

蘇巧寧指出,美國將這五個中國官媒重新定位,便是希望某種程度上降低對新聞自由的傷害。 但是如果要完全不傷害新聞自由的話,美國就必須訴諸道德高度,改以聲明的方式去譴責中國驅逐華爾街日報記者的行為。 不過她也對這種做法的實際效益,抱持懷疑的態度。

她告訴德國之聲:「面對中國銳實力的崛起,其實很難做出完美的響應。 各國只能盡可能在不傷害新聞自由的前提下,試圖與中國的銳實力抗衡。 」

香港大學的瑞凱德認為,中國與美國應該先找到方法降低雙方的緊張關係,而非以較勁的方式來處理兩國間的歧見。 他告訴德國之聲:「雖然現在似乎不少人希望中美關係朝一個更緊張的局勢發展,但我認為兩國政府應該重回到一個既能保有自身發展模式,也能互相批評指教的關係。 兩國不該讓雙向關係在任何議題上,都瀕臨瓦解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