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企在美併購受挫,美國商界也反全球化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7月21日

本周,兩樁充滿爭議、曠日持久的中美企業併購案以失敗而告終,中資企業空前規模的海外收購在美國首次遭遇挫折,不僅與20年前日資大舉收購美國企業、地標建築的震撼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因為美國商界和政界的反對態度,給這場發源於美國、現在中國開始加入的全球化浪潮帶上了一絲反諷色彩。

https://p.dw.com/p/6whd
中海油陷入叫價越高越敏感的怪圈圖片來源: AP

本周二,美國美泰(Maytag)電器表示傾向接受美國最大白色家電製造商惠爾浦的收購邀約,惠爾浦最新的報價是每股17美元。與貝恩資本和黑石集團聯合競價的中國最大家電企業海爾昨天(20日)則宣佈,退出美泰竟購。

本周四,雖然中海油公司宣佈將維持每股67美元、總價185億美元並全部現金的盤口,但美國石油公司尤尼科已明確表示將接受雪佛龍更低、但更「政治正確」的收購報價,雪佛龍的最新出價是每股63美元,總價171美元,其中40%是現金支付,另外60%則采換股方式。儘管美國政府迄未做出最終決定,但中海油出局的前景已經明朗化。

至此,兩項分別籌劃多年的中國國有企業收購美國大型企業的案子都以失敗告終,為將來中資的國際化投下陰影,也彰顯了中美關係的瓶頸所在。兩周前,在美國國內的強大反對聲浪下,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沒有約束力的決議,警告中海油的競購「可能危害國家安全」,要求美國行政當局阻止該交易。

「國家安全」而不是壟斷或者影響美國就業,成了美國商界和政界拒絕中資收購並且符合華府政治正確性的最強有力理由。華爾街日報最近報導說,在一項新近民調中,高達73%的美國受調者反對中海油併購尤尼科案,他們擔心中國的國有企業的收購並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國家行為。

美國耶魯大學伽藤教授在上周的新聞周刊撰文解釋說,以防長拉姆斯菲爾德代表的一派觀點認為,中國的經濟成長最後將變成對美國軍事和政治的挑戰。反對的聲音如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則堅持自由經濟立場,全球化不應當排斥中國的角色。

Haier Washmaschinen in Peking
被當作許多商學院經典案例的海爾在美擴張終於遭遇「不可抗力」圖片來源: AP

美國新聞周刊專欄作者羅伯特.薩繆爾森在本月初呼籲,這本來是一場可以避免的爭仗,中海油的收購遠遠不至於威脅到美國石油工業。中海油的競爭購對手雪佛龍本身就是中海油在太平洋地區的重要合作夥伴,尤尼科在泰國外海的氣田也以東南亞地區為主要市場,其儲量不及中海油正與雪佛龍洽購的澳洲气田儲量的四分之一,後者價格也更低廉。

但是,羅伯特.薩繆爾森承認,全球化對各國經濟尤其是就業市場的衝擊被誇大,全球化本身很脆弱,很容易遭受經濟和政治的挫折。很諷刺的是,全球化的命運仍然決定於民族國家--這個過時主權概念--的行為。

這種背景下,中資收購美企在美國公眾和政界的主流觀點看來,不啻為中美國家間的博弈。中海油有70%的國家控股,海爾儘管是上市企業,也被通常認為受國家控制。儘管有美國留學背景的中海油董事長傅玉成為收購尤尼科志在必得,以中資企業前所未有的大手筆聘請美國本土公關公司做相關游說活動,英國金融時報7月11日報導說,中國企業孤軍奮戰,很難左右美國輿論和政界的主流看法。傅玉成對美國媒體表示,希望美國公眾只考慮價格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7月初也嚴厲批評美國國會的政治化和敵意。但中海油公司的人私下承認,中國政府的表態可能只會幫倒忙。

金融時報在7月15日發表文章質疑,中海油花費如此巨大的代價試圖收購尤尼科,「還不如購買一支海軍呢,那更能確保能源供應」。金融時報稱,中海油在消耗中國的政治資本,代價昂貴。紐約時報今天(7月21日)則以「併購起舞,中國走錯步」為題,為中海油和海爾的失利唱了輓歌。當然,該報導引訴一位在北京的美國律師的話說,經歷挫折後,「中國公司將變得更有進攻性。」

(吳強綜述)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