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不能盲目學習西方的一套」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3月1日

從99年來德國,一直就在一個學生宿舍住,四年多了。由於沒有搬過,就有機會仔細觀察周圍的環境。

https://p.dw.com/p/4j6w
德國到處是建築工地,因為建得很慢圖片來源: AP

在離我一站地遠,是原來的警察總署,現在已更名為德國電信。四年來,地鐵經過此地,一定要左右搖晃。因為那裡正在修一個小小的立交橋。剛來的時候,我為德國人的良好管理所折服。這個工地,常常是我的信手拈來的好例子。「你看,德國人的施工,不會妨礙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果在國內,這麼修個立交,必定是交通中斷,塵土飛揚,雞犬不寧。可是,看看這裡,地鐵照常行駛,工地上也總是干乾淨淨。」我這樣贊賞的對別人說。

慢慢的時間一過就是四年了,地鐵還是搖搖晃晃的通過德國電信的那一站,讓打盹的我驚醒,做好下車的準備。四年了,宿舍裡換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同學,當我向他們介紹我們的周圍環境時,我還是會提到那個小小的立交。「你看,這就是德國的工地,看不到塵土飛揚,甚至你看不到工人叔叔勞動的身影。四年了,在我中國的家鄉,十個,二十個立交都已經完工了,可是這裡呢?它還在慢慢的進步。但是,它沒有完。我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可以竣工。也許因為它的施工並沒有怎麼妨礙人們的生活,它也沒有壓力必須竣工。」

是的,這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來說明中國和德國的目前的區別。中國亂哄哄的,人們忙碌著,計算著,競爭著。是的,我想,那個德國記者說得並不錯。中國現在的確是有點太強調競爭了。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壓力,我們好像是為了和別人較勁活著。德國呢?安安靜靜的躺著。散著步,牽著狗,在規劃好了的時間內工作,不多不少。他們享受著生活。是的,我想,普通的德國百姓的確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要活得那麼累?為什麼中國人要這麼擠進德國來?為什麼德國需要給外國人工作綠卡?還好,德國人好像沒有像美國人一樣的問:為什麼我們要進口這麼多的中國貨?

這一切好像來的那麼快,彷彿人們一下子忘了,兩百年前正是歐洲人,當然也包括德國人,告述中國人:你們要學會競爭,你們要開放國門,進口我們的棉布,機器,和鋼琴。中國的皇帝說,你們為什麼來中國?我們地大物博,無所不有。

還好,德國的總理沒有說,我們的人民聰明勤勞,不需要外來勞工和智力。因為他或許知道,德國的人口正在慢慢下降,過多的規章限制了人們開拓性的創造,資本在無可奈何的外流,社會保障制度面臨著無以為繼的窘境。是的,目前的德國,還是世界第三的經濟強國,歐洲的龍頭。可是,不要忘了,即使在中英鴉片戰爭的前夕,中國還是無可非議的世界第一大國。

剛來德國時,曾看到一個數據,整個九十年代,德國大學生畢業以後的就業起薪,扣除通貨膨脹後沒有任何提高。十年或許只是經濟周期中的短短一段,但不要忘了,從中國皇帝拒絕英國特使的通商請求到鴉片戰爭開始,不過是短短的五十年,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又不過短短的五十年。一個龐大帝國的消失,只是這麼轉瞬間的事。

說到這裡,給人以危言聳聽的感覺。我想,我的意思,不是中國現在就是扣關而來的鴉片貨船,也不是德國就是病入膏肓的中央帝國。歷史不會重複。但我們觀察事物時,往往會發現歷史的驚人相似。眼見的是實,但眼見的也僅僅是實。要想從紛繁複雜的實中理出是來,需要的是我們的大腦。

德國是一個相當發達的市場經濟。德國人的嚴謹,認真,守時,禮貌,友好,讓人印象深刻。由此而來的社會規範,民主制度讓人欽佩可學。但是,在這裡五年,我更覺得,給我的警告是,「不能盲目學習西方的一套。」 (呵呵,此話摘自中國共產黨語錄)

此文如為國人所讀,希望能因此在聽到德國人對中國的議論時,多一點自信和寬容。(寬容來自自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是強者的聲音)

此文如為德國人讀(呵呵,我知道很多的德國人中文程度足以理解本文),希望能原諒文中對德國可能有的誤解和無知,希望能得到「言者無罪」的待遇。

(作者:S.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