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周港媒摘要(零八年六月十四日)

2008年6月14日

本周,兩岸關係中最大的事件就是昨天結束的海協會和海基會復談。香港媒體對此有較大篇幅的關注和評論。另外,由於幾個月前的中法奧運風波,中國前往法國旅遊的人數銳減;中國人民在愛國之外,是否也有不愛國的自由?這也成為本周香港評論關注的問題。

https://p.dw.com/p/EJdp
香港奧運火炬傳遞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香港《文匯報》今天發表評論認為,雖然兩岸經貿往來熱絡,但未來政治互動仍需要磨合。評論寫道:"雖然兩岸目前以"中華民族"這一文化和民族認同作為互動基礎,相較幾年前已經是一個難以想像的跨越,但在同一民族認同之下,存在兩個不同的政治實體,這卻是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問題是:這兩個同一民族之下的政治實體,與國家主權之間存在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是長期困擾兩岸的問題,也是過去若干年導致雙方產生'一中各表'爭議的關鍵。其症結在於:雙方均堅持以各自政治實體為代表的國家主權。在這一爭執之下,才延伸出李登輝基於德國模式而提出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亦即'兩國論',以及陳水扁的'一邊一'"論。但如果將國家主權直接與'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對接,則可以生發出'一個民族,一個主權,兩個實體或政權'的模式。"

評論寫道:"就目前而言,由於雙方內部的壓力,這一步尚不能邁得太快、太大,但馬英九執政的四年或八年,似乎應成為雙方探索的基本時間框架;因為一旦馬英九卸任,則台灣內部的局勢又將不可預測,如何使兩岸良性互動不可逆轉,應該從現在開始就成為兩岸間一個-至少可以私下-討論的話題。"

另外,四川大地震前引起人們注意的奧運風波,至今人們仍能感到其後續負面效應。據香港《明報》報導,北京奧運聖火在法國巴黎受辱,以及法國政要支持藏獨事件,對中國民眾的負面影響至今未消除。北京的旅行社近一段時間來已撤下法國游的項目,中國人赴法旅遊大幅減少,法國政府為此大為緊張。

報導寫道:"抵制赴法旅遊,是先由網民自發組織的,並逐漸形成一股壓力。實際上,中國民間一直抱怨政府對法國太過軟弱,認為北京市應該與授予達賴榮譽市民的巴黎市中斷友好城市關係,中國應當停止從法國進口核電站以及大型飛機。中國民眾的憤怒,主要在於法國一方面極力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單單去年就從中國拿走超過一百億歐元的定單,一方面又縱容傷害中國民眾感情的惡劣事件。奧運聖火受辱事件後,中國國內對法友好的聲音受到了壓制,而且也影響到了決策層對法國的觀感。如果按法方所說,北京市政府部門"口頭通知"北京市的有關旅行社,也就是說明,北京在民意壓力下,不得已而做的姿態。"

《明報》本周還發表署名評論,點評蔓延中國大陸的強求別人愛國的現象。評論寫道:"德國著名馬克思主義者Rosa Luxemburg曾說過,「自由總是異議者的自由(Freiheit ist immer Freiheit der Andersdenkenden)」,這句話在今天的中國甚至香港似乎變得愈益重要。這幾個月來,西藏問題、奧運火炬、汶川地震,接連不斷地刺激中國人的神經,而在中國政府熟練的文宣(propaganda)操作下,帶領國人的輿論和思想--由國家統一到血濃於水,民間和政府的立場出現高度的統一。國民團結是件好事,但如果這種團結犧牲的是社會的異議聲音,這種「和諧」又是否國家之福?"

評論寫道:"在一片民族主義、愛國狂熱橫掃中港的同時,我們更需對異議的聲音有更大的寬容。這種寬容不為什麼,而是為了讓我們有更清醒、更全面的思考環境。沒有異見的環境只會讓我們自以為是,失去自省能力;這種「和諧」則容易成為民族主義滋生的土壤,使這個國家民族充滿盲目的攻擊性。今天的中國的確已擁有世界無法忽視的國力,可是潛意識中仍對百年前那個「東亞病夫」恥辱耿耿於懷,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只要在內地打開電視,每天都會有電視劇集提醒你8年抗戰的日子,提醒你日本鬼子如何欺負咱們中華兒女。以往的自卑成為今日「強國」的原動力,但也很容易變成民族和民粹主義抬頭的導火線。特別是在香港--這個仍在中國國土上擁有最大程度的言論自由、媒體自由和網路自由的地方--我們更應珍惜這種寶貴的環境,甚至作為國人的楷模,顯示如何去尊重和容納不同言論立場。這是我們可以為國家作出的貢獻,而不是迎合這頭昏腦熱的民族狂熱,將我們這能讓百家爭鳴的包容力自我閹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