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解碼中國:是否會與歐盟爆發貿易戰?

當遠
2024年6月16日

歐盟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後,北京威脅將採取反制措施。可以肯定的是,只有與中國合作才能更快推進綠色轉型。德國呼籲開放市場,公平競爭。

https://p.dw.com/p/4h1LW
2024年2月26日,德國不來梅港,滿載3000輛新車的比亞迪"開拓者1號"貨輪停靠汽車碼頭
2024年2月26日,德國不來梅港,滿載3000輛新車的比亞迪"開拓者1號"貨輪停靠汽車碼頭圖片來源: Lars Penning/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汽車是德國的發明。卡爾‧賓士於1886年向專利局提交了「靠內燃機發動的汽車」的專利申請,那時他就知道汽車行業將全球化 – 戴姆勒汽車公司(梅賽德斯-賓士的前身)的第一位客戶是摩洛哥蘇丹穆萊‧哈桑一世(Mulai al-Hassan I)。中國的第一輛汽車是1901年慈禧太後67歲生日時收到的生日禮物。

誰也沒有料到12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汽車工業將成為德國最強勁的競爭對手,更何況雙方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1983年,德國大眾作為第一家外企在上海開始生產汽車。從那時起,桑塔納、捷達等德國車開始奔跑在中國的街頭巷尾。即便在今天,德國高端品牌汽車製造商繼續在中國創造巨大銷售額,並為當地帶來就業機會。

前聯邦總統科勒(Horst Köhler)接受中國影片博主的一段街頭採訪在中國迅速走紅。這位曾擔任過國際貨幣基金執行總裁的經濟權威在影片中說:「如果我們不保持良好的關係,那麼雙方都是愚蠢的,中國是愚蠢的,德國也是愚蠢的。我們必須合作,以確保經濟繁榮發展。」

參加老爺車遊行的賓士專利車(左)和洛納保時捷(Lohner Porsche)(檔案照片)
參加老爺車遊行的賓士專利車(左)和洛納保時捷(Lohner Porsche)(檔案照片)圖片來源: Bernd Weißbrod/dpa/picture alliance

來自柏林的批評

然而,歐盟委員會對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歐洲議會選舉後的第三天,不顧德國政府與歐洲汽車製造商的反對,歐盟委員會宣佈將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高可達38.1%的懲罰性關稅。歐盟委員會將這一舉措歸因於高額國家補貼導致的扭曲競爭。在此之前,美國已將中國電動汽車關稅提高至100%。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穆勒(Hildegard Müller)批評道:「這是進一步遠離全球合作。」寶馬集團董事會主席齊普策(Oliver Zipse)說:「歐盟委員會損害了歐洲企業和歐洲的利益。」 梅賽德斯-賓士首席執行官康松林(Ola Källenius)表示:「作為出口國,我們不需要增加貿易壁壘。」德國工商總會(DIHK)警告稱,這一舉措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貿易衝突。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訪華在即,他主張通過談判解決,並警告不要陷入「關稅競賽」。

寶馬集團董事會主席齊普策表示:歐盟委員會損害了歐洲企業和歐洲利益
寶馬集團董事會主席齊普策表示:歐盟委員會損害了歐洲企業和歐洲利益圖片來源: Frank Hoermann/SVEN SIMON/picture alliance

貿易衝突「威脅綠色轉型」

北京方面旋即作出回應。周三(6月12日)晚間,中國商務部重申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維護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利益,並稱歐盟委員會的決定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單方面宣稱的補貼是人為構造且被誇大。並稱加徵關稅「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是以『維護公平競爭』為名行『破壞公平競爭』之實,是最大的『不公平』。」他補充道,就綠色轉型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言,歐洲需要價格上能夠負擔得起的電動汽車。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也表示:「我們需要中國來解決全球問題。尤其在成功應對氣候危機方面,」她說道:「中國在向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貿易衝突將危及這一轉型。」

歐盟委員會:國家補貼導致中國電動汽車價格過低
歐盟委員會:國家補貼導致中國電動汽車價格過低圖片來源: Lars Penning/dpa/picture alliance

加徵關稅的充分理由

北京不會對它仍然需要的歐盟產品徵收關稅」,位於柏林的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MERICS)的岡特(Jakob Gunter)表示。「這些產品包括機械、高端工業品、化學品、醫療技術和其他產品。也不太可能針對那些在中國大舉投資、創造就業、繳納稅款並推動增長的歐洲大型汽車製造商。受到影響的可能是農產品、食品和飲料,這些是中國消費者可以放棄或者中國生產商能夠自給自足的產品,比如豬肉。」

德國之聲經濟問題專家哈爾特(Lars Halter)認為,北京進行了大規模補貼是可以肯定的。「但無法給出具體的補貼金額。北京通過不同的方式為行業提供補貼。這並不是說政府直接給企業提供資金,而是通過比如向企業提供低於市場價格的電池或原材料,或者提供優惠貸款。」

德國經濟研究所(DIW)所長弗拉茨舍(Marcel Fratzscher)在ARD電視台上表示:「不可否認,中國製造商通過大量國家補貼享有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這名經濟學家多年來一直觀察到,中國通過有針對性地對特定行業進行扶持,造成大量過剩產能,並導致全球市場價格下跌。這是扭曲市場競爭的行為。

奇瑞希望通過與西班牙汽車公司Ebro-EV合作在歐洲生產電動汽車
奇瑞希望通過與西班牙汽車公司Ebro-EV合作在歐洲生產電動汽車圖片來源: Joan Gosa/Xinhua/IMAGO

「面對競爭」

德林(Walter Döring自民黨)曾任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副州長和經濟部長。如今,他在位於施韋比施哈爾(Schwäbisch Hall)的德國世界市場領導者學院(ADWM)擔任院長。德林說道:「德國多年來一直是世界出口冠軍。我們一直為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感到自豪。沒有人指責我們產能過剩。」 

「今天,我們的競爭對手成了出口冠軍」,德林表示,「德國和歐洲應有足夠的自信,在公平的條件下參與這場競爭。對成功的企業而言,面對競爭是一種常態。」2023年,中國首次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汽車出口冠軍。

在德國,中國電動汽車的新註册量並不算大。2023年,中國兩大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BYD)和蔚來(NIO)在德國分別僅售出4139輛和1263輛新車。歐盟委員計劃從下月起對從中國進口的比亞迪電動汽車加徵17.4%的關稅。

德國汽車專家杜登霍夫教授(Ferdinand Dudenhöffer)相信:「電動汽車是未來。」 「不幸的是,我們的政府官員對未來失去了興趣。」杜登霍夫教授認為,(德國)電動汽車需求下降的危機是自己造成的。他說道:「電動汽車在德國和歐洲市場需求減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購車補貼被取消;另一方面,還普遍存在一種政治觀點,認為傳統內燃機汽車又有未來了。」 

中國輸出過剩產能?德中兩方怎麼看

"解碼中國"是德國之聲的一個系列節目,從德國和歐洲的角度對中國在當前國際問題上的立場和論點進行批判性解讀。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