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自己駕駛還是自動駕駛

達揚
2018年6月28日

上屆世界盃冠軍德國在小組賽中被淘汰出局,顯示德國在綠茵場上的霸主地位已經成為歷史。而德國在汽車技術領域的霸主地位,似乎也出現了動搖。

https://p.dw.com/p/30UII
Autonomes Fahr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Uber

(德國之聲中文網)至少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方面,中國已經超越了德國,原因之一是中國人對這項新技術的接受程度遠遠超過德國。《南德意志報》一篇題為《自己駕駛還是自動駕駛》的文章寫道:

"作為全球第一個外國汽車廠家,寶馬公司已經在上海市區進行了自動駕駛試驗。寶馬的自動駕駛研發部門也設在上海,有關專家們正在蒐集相關的技術數據。寶馬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進入了所謂"第四級",這款車仍有方向盤和踏板,也就是說,必要情況下司機仍可以干預行駛。

寶馬之所以這樣做,意圖非常明顯:中國目前不僅是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該國的大城市裡,機動車的未來已經開始。只是游戲規則和以前完全不同。在中國,柴油車從未受到過關注,以前主要以汽油車為主,現在電動車則變得越來越多。作為歐美老牌企業多年來的中方合資夥伴,中國汽車製造商對自己的宏偉目標從不諱言:他們將以Nio和Byton等品牌的電動車和自動駕駛車席捲世界市場。對於寶馬及其他德國汽車廠家來說,他們面臨的選擇是,那麼同中方合作,要麼退出這塊利潤豐厚的市場。

本周三,世界經濟論壇(WEF)和咨詢公司BCG公佈發布的一份調研很能說明問題。專家們用三年時間調查了今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普及趨勢。對世界27個城市居民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60%的受訪者願意使用自動駕駛車輛作為代步工具。"

但是,細究之下,不同國家的人,對自動駕駛的接受程度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文章寫道:

"在德國,能夠想像機器人為自己開車的人大約有45%,法國則只有40%。而在中國,這一比例高達75%,印度甚至是85%。接受度為什麼會有這麼明顯的差別呢?BCG專家認為原因之一是:'歐洲人是在汽車裡長大的,而且可能一成年就拿到了駕駛證。而印度和中國人擁有私家車可能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所以他們和汽車的關係和歐洲人是不同的。'這邊是汽車大國德國和法國,那邊則是新興而發展迅猛的市場,而對新市場的客戶來說,是否由自己來掌控駕駛盤似乎沒那麼重要。如果德國汽車製造商想規劃自動駕駛技術的未來,當然應當選擇人們不排斥自動駕駛的地方。"

Deutschland Bad Birnbach Erster autonomer Elektro-Bus im öffentlichen Nahverkeh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Geiger

尖端技術也是《南德意志報》另外一個客座評論的主題。這篇題為《技術理論家-美國數位霸權的終結》的評論認為,美國霸權地位的重要基礎之一,是該國在先進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但現在這一地位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評論寫道:

"對歐巴馬來說,美國技術霸權的界限顯而易見:他提出了'網路自由'的概念,以強化數字化的神話。與此同時,他又嘗試在美國為主導的世界貿易框架內遏制中國的擴張。

而川普则為這一神話畫上了句號。他縮減了科研經費,限制對IT產業至關重要的外來移民,甚至出手拯救中國中興公司,從長遠看,他的這些舉措將損害美國在技術領域的統治地位。

川普之後的美國將只有一個選擇:繼續攻擊阻礙美國全球野心的世界經濟秩序,並制定內容更加廣泛的反北京戰略,以懲罰那些同中國公司合作的盟友。

技術領域的冷戰一旦爆發,將很難界定,誰是全球資本主義利益的捍衛者。"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