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如何與中國打交道?

2020年1月10日

保護主義與民族主義,還是更堅定有活力的自由主義?《經濟周刊》討論了德國面對中國可以採取的立場。《新蘇黎世報》假想2030年的美國與中國。

https://p.dw.com/p/3W0PC
Symbolbild China - USA
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周五(1月10日)發表署名文章"如何與中國打交道(Wie umgehen mit China?)"文章的作者是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副主席托馬斯‧克萊恩-布羅克霍夫(Thomas Klein-Brockhoff)。

文章開頭寫道:"本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個趨勢是:與中國的體制競賽將愈演愈烈。"就德國國內是否允許中國移動設備製造商華為參與構建德國5G網路的討論,文章的作者認為這"標誌著一系列矛盾的開端,而這些矛盾的核心說到底就是有關對人性看法的爭執:德國人將來能夠自由且自主地在一個自由民主和啟蒙政治持續的世界中生活嗎?而中國依靠數字化的行為操控和專制國家的數據控制來維護秩序,這一方式將在德國和歐洲登陸甚至悄悄征服?"

文章作者坦言:"鑑於西方的軟弱和分裂,肯定是沒有統一答案的。袖手旁觀肯定也無濟於事。即使在艱難的框架條件下,德國依舊可以有所作為。德國可以提高在自由世界保持富足的幾率,具體辦法是:德國與志同道合的西方國家一起展示新的姿態:一個堅固的自由主義,一方面更加堅決地面對制度的敵人,另一方面在顧及到權力縮小的情況下減少自己的要求。謙虛一點,少做承諾,堅定一些,多做實事;行事謹慎而非魯莽,身教而非言傳--這是穩固有力的自由主義的行為準則。它們會影響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

《經濟周刊》的文章還介紹,約一年前,德國工業聯合會(BDI)打破了對中國的兩大幻想:即中西趨同和互補理論,"根據互補理論,德國和中國並非直接競爭關係,因為雙方擁有互補的優勢。現在德國工業聯合會認為這一理論已經過時,因為中國迅速推進現代化,而北京連續破壞世界貿易秩序。"

"面對這一大變化,目前為止德國政府僅做出了個別和象徵性的回應。現在德國政府有兩種回應模式可選:自我保護的民族主義和更穩固有活力的自由主義。"作者如是寫道,並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是前者的代言人,而這一模式可能有短期效益,長期而言只會失敗。

Japan G20 Gipfel in Osaka | Donald Trump und Xi Jinping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S. Walsh

《新蘇黎世報》則發表一篇文章,題為"假如與中國發生冷戰,會怎樣?"(Was Wäre, wenn es zum kalten Krieg)。文章是對美中未來角逐的假想。

文章寫道:"我們假設的場景是:2030年5月,中國長時間的統治者習近平與美國民主黨總統、億萬富翁及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Jeff Bezos)在雷克雅未克舉行峰會,一方面是個人層面上的良好關係,另一方面是政治問題上不讓步的立場。美國前總統川普以他與中國的貿易戰揭開了北京與華盛頓之爭的序幕。"

文章設想說:"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美國,經濟和軍事上的鷹派佔據上風,支持脫鉤。由此產生了兩個對立的全球權力結構--正如冷戰時期美蘇之間。"

而經濟上的脫鉤"意味著雙邊貿易與相互投資的高額壁壘、貿易政策上持續相互揮舞大棒以及對技術領先地位的不斷角逐"。文章預想說:"軍事合作不再是考慮之內,中國大學生被禁止留學美國。"

文章寫道:"網路分成兩個空間,美國技術企業與中國爭鋒。北京試圖建立全球數字貨幣。美國及其盟國努力發展6G,以彌補5G的差距。世界各國均需抉擇,他們想要屬於哪一個權力空間。"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