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在聯合國的聲音:不主張權力政治

2003年1月2日

自1977年以來,德國總共四次進入聯合國安理會。於她而言,對國際事務純粹地例行公事、敷衍了事還並不多見。

https://p.dw.com/p/35xj
德國駐聯合國大使君特.普勞伊格爾圖片來源: AP

2003年1月,德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任期兩年。當2月份德國輪流擔任主席職位的時候,聯合國安理會正好可能會就伊拉克戰爭的決議進行表決。聯合國的外交官們認為,批准軍事行動只是下策。根據聯合國規定,採取這一步驟的前提條件是,至少要發現一個對世界和平與國際安全造成威脅的罪證。

自1977年以來,德國總共四次進入聯合國安理會,於她而言,純粹地例行公事敷衍了事還並不多見。

1970年的時候,如今德國駐聯合國大使君特.普勞伊格爾還只是名29歲的年輕外交官,他在幫忙德國進入聯合國的籌備工作。而當時,聯合國裡只有兩個德語國家。

現在,在他升任德國駐聯合國代表處最高職務的六個星期後,德國也在2003年1月第四次進入聯合國最重要的機構-安理會,並將在二月擔任為期四周的主席國。

對於這個進程,君特.普勞伊格爾說:「我們不搞權力政治,而是致力於多方面的平等權利政策,並且在過去一直以很具建設性的方式進行。對此我們感到是在安理會成員範圍內的一個新的附加的挑戰。」

基本上,德國和日本都希望升任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因為他們在經濟上已有很強大,並且也具有很大影響力。

普勞伊格爾說:「如果安理會進行改革,我堅信,德國會被邀請擔任常任理事國。我們一直聲明,我們很樂意擔負起這個更重要的責任。但現在還沒有任何變化。就目前看來不像我們期待的那樣,這樣的改革會在可預見的將來進行。」

假設,要去瞭解聯合國的所有成員-包括32年前德國外交部的常客和聯合國的長期的部門領導-這個假設也被德國外交部長菲舍爾視為多功能外交官的普勞伊格爾視為不可能:

「當時,聯合國內部紛爭迭起,有很多表決兩方面勢均力敵。今天,聯合國的政策以及表決完全轉變。如今聯合國比當時要一致的多,而且如果想在這裡工作得更有效率,人們就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普勞伊格爾坦白承認,德國當時在外交政策上採取羞澀觀望原則-至少是在聯合國的事務上。除「1950年代以來的觀望者」之外,人們也早已把德國當作「聯合國會費第三大承擔者」以及「聯合國論壇的組織者之一」來看待。

普勞伊爾證實說:「在美國之後,今天德國是在世界各危機地區,包括歐洲、亞洲以及其它國家,派遣出第二大維和部隊。而在將來,我們會承擔更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