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後來居上的電子游戲產業

Rolf Wenkel2007年8月22日

伴隨著游戲博覽會(Games Convention)本周三在萊比錫的如期開幕,法蘭克福、科隆、慕尼黑以及漢諾威的展會同行不必再像往年一樣露出同情的微笑。眾所周知,游戲軟體、游戲錄像開發商已經走出了創業期舉步維艱的市場窘境,銷售過億且發展迅猛。

https://p.dw.com/p/BWrK
超級玩家圖片來源: AP

回顧電子游戲產業的發家史,計算機雜誌「連接」的副主編Georg Schnurer娓娓道來:「第一批電腦游戲誕生於40年前,是一個名叫Ralph Baer的德國人在1967年發明的,外表好像一個棕色的盒子。到了1972年,Atari公司開發的一款著名的『PONG』游戲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去年,Ralph Baer被美國總統布希授予國家科技獎章——可謂名至實歸。當年,他所發明的採用模擬電路和電池驅動的網球游戲機為後來PONG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如今,全球電子游戲市場銷售額已達190億歐元,超過了電影產業。據市場調研機構預測,這一數字到2008還將繼續攀升,有望突破270億歐元,從而迎頭趕上老資格的音樂行業。

然而,究竟是誰帶動了游戲產業的蒸蒸日上?是不斷推陳出新、研製新一代游戲主機的硬體廠商?還是場景愈發精美、打鬥愈發激烈的層出不窮的軟體產品的開發商?或者是那些不斷希望在游戲的幻想空間裡體驗更為真實畫面的游戲玩家?

Georg Schnurer說:「我感覺,我們始終處於一場乒乓球賽中,雙方不斷地來回較量,互相影響。游戲開發商對硬體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從另一方面說,如果今天硬體廠家研製一塊新的顯示卡,他們會同時提供一個游戲試玩版,以便顯示這張顯卡能夠產生怎樣漂亮的畫面效果。而這會促使那些游戲開發商,把這些畫面效果應用到自己的游戲中去。雙方就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究竟是誰推動了誰,現在已經說不清了。最終其實是我們大家通過付錢購買電腦和配件產品,推動了這整個產業。」

游戲業現在確實是一棵搖錢樹。2004年,德國娛樂軟體的銷售額是13億歐元,而相應的硬體,也就是電腦和游戲機銷售額更是達到30億歐元。這樣德國也就成為了繼英國之後歐洲第二大游戲市場。14歲到64歲的德國人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使用電腦,而玩電腦游戲是主要內容之一。就算那些不在電腦上玩游戲的人,也從快速的技術發展中受益。

「如果沒有這些電腦游戲的話,今天我們肯定不能以這麼便宜的價格買到這些能夠進行三維加速和其他特殊效果的顯卡,它們只會成為價格昂貴的特殊裝備。」 Georg Schnurer坦白道。除此之外,還要感謝另一對競爭者,索尼和微軟。微軟早就把電腦游戲作為一個具有潛力的市場進行開發,並用自己的XBox游戲機與日本索尼的旗艦產品Playstation3進行對抗。

「索尼和微軟的較量由來已久。老實說,雙方的游戲機都是貼錢在賣。也就是說,這些游戲機的硬體再普通市場上是不可能以這個價格得到的。他們當然是希望通過銷售游戲來把這些錢賺回來。這一代游戲機功能強勁,而且遠遠超出了單純游戲機的范疇。PS3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人們可以用它播放藍光DVD,也就是高清晰度的影片節目。還可以聯網游戲,當然也可以用來瀏覽國际網路。我可以把它完全當作一個家庭多媒體中心。如果人們允許的話,游戲機將越來越成為起居室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