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假如出現城市游擊戰-伊戰前景試析

2003年3月24日

伊拉克戰爭已經過去了四天。與現代史上各戰相比,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此次伊拉克戰爭展示了全新的面貌。假如伊拉克成為第二個越南,巴格達成為第二個耶路撒冷,對美國產生的結果將是極嚴重的,也許會使當前唯一的超級大國提前衰退。

https://p.dw.com/p/3QGQ
戰火中的巴格達

開戰之前,大多數人認為,這將是一場速決戰。開戰之初,更多的人相信這一點。美國為首的聯軍在頭三天可謂勢如破竹。於是股市上揚,油價大跌,經濟界充滿了信心。然而第四天,聯軍似乎不再那麼順利了。戰俘和戰亡者的電視圖像開始出現。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現象:一是美國領導人面對播放的美軍戰俘與戰亡者圖像,似乎有點慌了手腳(前兩天播出伊拉克俘虜,卻沒人反對)。二是圍繞烏姆蓋斯爾市是否被佔,新聞報導如一團迷霧。只有一點是雙方肯定的:那裡在展開激烈的巷戰。

「巷戰」-這有可能成為本次伊拉克戰爭的關鍵詞。在就此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之前,不妨先看看此戰與現代史上其它戰爭之間有何區別。

區別之一:出師之名。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是伊拉克先佔領科威特,當時的西方聯軍打伊拉克,阿拉伯國家都無話可說,穆斯林們也大體心服。假如那時老布希拿下巴格達,抓住薩達姆,本也順理成章(可惜錯過了機會)。新世紀之初的阿富汗戰爭,世貿中心慘案給了充足的理由,阿富汗人也大多支持。而本次伊拉克戰爭,並沒有抓到薩達姆充分的把柄,聯合國也安理會也沒有打開綠燈。對世界上愛和平的人,對廣大穆斯林,對伊拉克人民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

區別之二:出師之師。無論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還是阿富汗戰爭,美軍都另有可役使之軍。也可以說,美軍實際上處於第二線,真正冒著生命危險的,是韓國的軍隊,南越的軍隊,阿富汗的軍隊。越戰那麼多年,美軍陣亡6萬,越南人則死亡幾百萬。阿富汗一戰,這種情況更明顯。第一次海灣戰爭,靠的是炮火,不需要「以身犯險」。而這一次,美軍及其盟軍真的是親自投入了,因為目標不是震懾,而是「拿下」,而又沒有阿富汗北方聯盟來打頭陣。因此,每死一人,每被俘一人,在美國及其盟國的震動就要大得多。換句話說,這場戰爭在美國國內的敏感程度將大大的大於以往。

區別之三:出師之地。北韓有崇山峻嶺,越南有熱帶雨林,而伊拉克巴格達以南大片土地卻是一馬平川。地形之簡單,使現代化大有用武之地。顯然,薩達姆並沒有睡著,第一次海灣戰爭給了他沉重的教訓。以弱戰強,在廣大農村是無所作為了,於是他想到了城市。放棄農村,糾纏於城市,顯然是薩達姆的戰略。而城市確實是伊拉克的優勢。大軍隊暴露在曠野裡,哪經得起現代武器的狂轟濫炸?巴格達有500萬人口,聯軍不可能把它炸平了。而一旦聯軍進入,就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導彈也不能隨便投下了。

如果薩達姆確實設計的是此招,那麼這確實是唯一的高招狠招。如果此招能堅持幾個月,那麼伊拉克變成第二個越南並非不可能。德國之聲德文網上作了個民意測驗,25.5%的網友認為戰爭將在幾天內結束;18.5%認為,戰爭至少將持續6周;24.4%認為,伊拉克可能成為第二個越南;31.6%認為,無論長短,戰爭總不是解決辦法。

居然有四分之一的網友認為伊拉克可能會成為第二個越南。是否真的會成為第二個越南,最關鍵的是民心。民心又分兩層,一是伊拉克國民之心,二是阿拉伯國家穆斯林之心。

美國宣傳的是:這不是佔領,而是解放。前幾天,美國也播放了一些聯軍所到之處受到「被解放的」民眾歡迎的電視鏡頭,雖然是稀稀拉拉,畢竟有一些。但伊拉克電視台播放的鏡頭卻是群情激昂憤慨。究竟是「嚮往自由」佔上風,還是民族意識佔上風?薩達姆在伊拉克民眾中到底處於怎樣一個地位?這些都不是外人此時能夠說得透的。然而在世界歷史上我們反復看到的現象是:一個暴君再壞,本國人多半也希望由自己來解決問題;外力的介入,多半會引起反感,甚至是強烈的反感。

對美國來說,最理想的情況也許是,佔領之後盡快地把政權交給伊拉克人,然後盡快地撤出。但有兩種情況可能會讓人不能如願:一是美軍一進城就陷入「城市游擊戰」,無法盡快地脫身。拖延時間越長,伊拉克人的民族情緒就會越高,「城裡」的戰局就會越混亂。

二是外力的插手,使得「樹欲靜而風不止」。這是伊拉克問題更複雜的一面。它處於大穆斯林圈子裡,中東地區許多穆斯林現在已經覺得這不僅僅是伊拉克一國,而是全體穆斯林受到欺侮。有人分析說,當年越南有中國這個廣大的後方,還有蘇聯支持,而伊拉克是孤立的。但這位分析家沒有看到,伊拉克同樣有個廣大的後方,那就是廣大中東的廣大穆斯林。一旦曠日持久,難免有大量「志願軍」從中東各國進入,基地組織等也會找到一個新的發洩之地。「自殺性襲擊」等也會不斷進口。也許現在伊拉克各個城市裡已經有了大量的異國志願軍。他們的投入可能會使美國無法在短暫的時間裡解決問題。甚至使眾多的伊拉克城市變成耶路撒冷。那時,美軍再想撤出也難了。伊拉克人民想要平靜的生活也難了。

再看得遠一些:如果真的出現這種局面,就會發生一系列嚴重後果,將給世界政治格局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其一,中東地區將增加一個新的亂點(本來伊拉克只是一個「壞點」,而還不是「亂點」),中東地區更加不安定,石油的價格也將更不好控制。

其二,北約盟國很難再同心同德。一旦美國陷在伊拉克,它必更會抱怨德法等盟國「忘恩負義」,袖手不顧。而德法等則更不可能捲入伊拉克事務。北約國家之間已經出現的裂痕將更難彌合。

其三,美國的指揮將不再那麼靈驗。現在,世界各國各民族就有那麼一種情緒在躁動,即認為美國的強權政治過分了,管得太多了。一旦美國陷在伊拉克,這種情緒將進一步上漲,並摻雜上其它感情因素(比如嘲笑)。

其四,美國的經濟將在全球對比中走下坡。人們由於擔心恐怖分子襲擊美國,已經開始把投資方向轉往中國、印度、東歐、俄國等地。美國在伊拉克如果陷久了,人們更會擔心恐怖活動燒到美國本土,轉移投資的趨勢將加速,那是肥了中、印、歐、俄,而瘦了美國了。

真的如此,布希總統可就事與願違了。本想鞏固與加強超強的地位,卻有可能導致提前結束唯一超強的局面。第一個揀大便宜的將是中國,因為中國現在只相信鄧小平說的:發展是大道理。

要避免出現這樣的前景,這樣的局面,要避免出現新的越南,新的耶路撒冷,美國就必須做到幾點,也要有幾方面的運氣:一是,希望伊拉克和穆斯林地區的民心能夠接受現實,(哪怕是有保留的)歡迎「解放」;二是,希望伊拉克軍隊真的是「豆腐」;三是,能夠有效地阻止穆斯林「志願軍」入境和恐怖組織插手;四是,能夠盡快地初步結束戰爭;五是,立即把政權交給伊拉克人。

伊拉克成為越南,巴格達成為耶路撒冷的前景究竟有多大,不想在這裡妄加猜測,也無法猜測。今後幾天將是關鍵。也許事實很快將證實筆者是多慮了。也許不然。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