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ensmittelsicherheit
2011年1月8日春节将至,食品造假成热点
古有挂羊头卖狗肉,今有劣质肉变身鲜牛肉。继2010年11月长沙新一佳超市侯家塘店卖假酱香牛肉一事在网上被曝光以后,中国中央电视台2011年1月7日又揭露了江苏无锡天鹏食品城多家店出售的牛肉半成品的丑闻。这些假牛肉的香味来自一种叫牛肉香精的透明液体,色泽则归功于一种叫红泥粉的调料。
就在网民对去年网上疯传的假鸡蛋制作过程的视频依旧记忆犹新时,中国电视节目《焦点访谈》于2010年12月26日播出《假蛋真相》节目再次提及人造假鸡蛋骗局,并强调专家称造假鸡蛋的主要原料都是海藻酸钠,基本上属于果冻配方。隔日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武汉市东西湖工商部门查处了一豆腐"黑工厂"使用大豆分离蛋白、变性淀粉、白色素等合成豆腐,并假冒外地注册品牌生产销售。
为何在辞旧迎新的时候中国媒体中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明显增多?著有《民以何食为天: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调查》的中国作家周勍依据多年经验猜测道:“一是到了年底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媒体也是,一些有着良知的记者就会打个擦边球揭露这些事情;二是春节将至,大伙纷纷准备年货,买食品的多了,中国媒体的竞争环境非常激烈,很多点击率和收视率的压力,对媒体来说报食品的话,点击率高且风险性小。”
食品造假屡见不鲜,却为何屡禁不止?
虽然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铺天盖地,但是食品造假依旧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周勍以近日东莞发生的发霉变质的陈化粮(俗称"民工粮")被制成米粉一事为例解释说:“中国媒体报的都是哪儿造假,哪儿用民工粮制造的食物毒伤人了,可是他为什么不报源头呢?这个粮食是从哪里流出来的,如果不报源头的话这种事情永远无法堵决。不知情的人会觉得政府和媒体都很关心这种事,然而其实他们报的都是皮毛。不报大企业、不报源头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大的障碍,其实就是个障眼法。小企业相对媒体处于弱势,大企业对中国来说都是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我一直在讲的制度性的灾难。”
到底吃什么才放心?
假鸡蛋,假豆腐,假牛肉,老百姓不禁会问春节的餐桌上到底还有什么是真的,面对这个问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专家周勍也面露难色:“这是一个非常绝望的问题。这是政府不作为导致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天平失衡。中国能把互联网禁住,为什么食品安全却管不了呢?在某一些方面专制比民主更有效率,因为专制做事不计成本。”
另外,周勍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年货时,尽量购买价格适中的食品,太便宜或太贵的食物都存在潜在的危险,以鱼类为例,价格昂贵的多宝鱼和甲鱼多含有大量激素,而太便宜的鱼大多由大量饲料喂养,只有对于价格折中的鱼类像草鱼,养殖户认为放过多的添加剂不合算,所以它们才得以幸免。因此消费者挑选食物不但要擦亮双眼,更要对所有商品有一个成本概念,回归到常识就会避免一些风险。比如在网上可以查出几斤鲜奶可以造一吨奶粉,在了解鲜奶的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加上加工费做初步估算,低于这个估价就尽量不要购买。
作者:安静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