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辛亥革命百年:华人错失了机会

2011年10月13日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氛围在两岸逐渐淡去。但站在香港看两岸分别纪念辛亥革命的氛围,让人感到两岸的人们似乎都有点隔靴搔痒,双方虽然各自都说了很多话,但似乎都是在为自己的政权说话,而没有抓到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真正应该注意的重点。

https://p.dw.com/p/12rGu
图像来源: DW

两岸轰轰烈烈分别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氛围,似乎就象一场大戏,看似热闹,但大戏落幕之后,却根本没有而且也不会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

两岸政治人物各自诠释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到来之前,北京率先召开纪念大会,胡锦涛在大会上表示,中共才是孙中山思想的合法继承者。有台湾学者评论认为,大陆此举不但是试图掌握纪念辛亥革命的话语权,而且还试图证明,既然孙中山当年的理想是振兴中华,那么今天中共已经在领导中国崛起,因此自然是孙中山思想的合法继承者。

而台湾的基调则完全不同。马英九在纪念仪式中表示,孙中山的民主、宪政的理想已经在今天的台湾得到实现。他同时呼吁大陆实行政治民主化改革,同时承认中华民国的地位。有香港媒体认为,马英九的讲话虽然肯定台湾的政治民主,但却将基调主要放在两岸关系上,格局似乎依然太小。

有香港媒体将胡锦涛和马英九两人的讲话放在一起做了对比,结果显示马英九的讲话,歌颂的是台湾人民的善良、勤奋和进取,细数的是华语音乐、电影创作、献血率、认养儿童、慈善捐款等"小事"、"小人物"。而胡锦涛讲话,歌颂的民族复兴,是中共如何继承、发展、团结带领人民,说的都是"伟大事业"、"巨大成就"、"辉煌篇章"等"大事"。

两岸分别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各自从自身政权的立场出发来诠释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但没有抓住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而且使得这场本来可以对中国过去百年的现代化进程有所梳理的机会白白错过,并使纪念活动本身带上了某种滑稽的成分。以至于有大陆的网民戏称,北京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基调让人感到,辛亥革命似乎是中共领导的;但其实,辛亥革命时还根本没有中共这个组织。有的台湾民众则讥讽马英九似乎是在借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机会,再次宣示本来已经没有实际意义的中华民国,并恳求北京尽快承认这一政治实体。

百年中国,太多迷失

台海两岸分别纪念辛亥革命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遗憾或笑料,从另一方面折射了中国在过去百年现代化历程中不但有了很多弯路,而且这一弯路至今还在延续;更重要的的,走弯路的人至今还没有认识到两岸的华人可能在未来百年还将继续走弯路。

中国大陆八十年代的著名学者李泽厚,二十多年前曾发表著作《告别革命》,认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血雨腥风,现在是到了告别革命手段,用改良去完善中国的时候了。李泽厚近年又与八十年代的大陆文学批评家刘再复共同出版对话集《告别辛亥革命》,认为辛亥革命犯了激进的错误,因为清末十年已经开始了民主宪政的进程,当时制定的法律在今天看来都还非常先进。

李泽厚的观点近年在华人学术圈里并不罕见。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但犯了激进的毛病,而且也延续中国人千百年来流血革命的传统;若当时能让清廷继续宪政改革,也许中国就能确立成功的君主立宪体制。也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缺乏启蒙教育,民主基础并不完善,因此即便不推翻清朝,中国的民主宪政也不会成功。

未来百年,仍不乐观

也有学者将目光放到了中国百年现代化的磨难历程上。辛亥革命后的百年,中国民主无望,而且在今天的中国大陆,距离民主宪政的目标越来越远;相反,百年中国基本上在血雨腥风和政治纷争中蹉跎度过,直至今日。有香港学者认为,此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话语权基本上都由主政者主导,而来自民间和学界的独立声音则非常微薄,甚至严重缺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过去百年中国独立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缺位。

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大陆知识分子中,多的是经济学家,少的是独立的法学家和政治学家,更没有独立的思想家。而台湾知识分子则由于多数无法摆脱统独纷争,因而大都也未能跳出狭隘的格局。

中国有一句老话:没有不散的宴席。两岸纪念辛亥革命的氛围渐渐散去了,但在两岸人们的心目中,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未来一百年,中国似乎注定还要在迷悟之间徘徊。

作者:李崇光(香港的中国问题分析员)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