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经济改革进入第三阶段,政治改革不可避免

2003年2月18日

瑞士新苏黎世报驻北京记者绍特里在该报经济版上发表了回顾及展望中国经济发展的长篇文章。在回顾毛泽东时代结束后中国经济重新起步时,文章把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与中国做了比较。

https://p.dw.com/p/3HPL
高速增长的外贸出口是推动中国的经济腾飞的一个引擎图像来源: AP

文章指出:中国的经济不是靠马歇尔计划,靠的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大量投资。文章说,建立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九十年代,中国吸收了大量海外投资,外贸出超。现在中国面临着改革的第三阶段,文章介绍了中共十六大提出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后,笔锋一转写道:

“最近,失业成了社会经济的最严重的挑战。失业不仅因日益收缩的国有经济部门的裁员造成,而且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及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发生的中国农业结构的改变也会使失业现象更为严重。

结构性的高失业率危害社会体制的比例,要避免和克服这样的失业,必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以国家投资和出口来刺激经济、使经济按目前这样的幅度增长,而又不冒巨大的风险,已不再可能。中国银行背着数十亿不良贷款的沉重包袱,国家负债继续升级,这两者将动摇国家的金融体系。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不仅会加速中国对世界经济景气的依赖性,而且也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出口对象国国内市场保护主义的众矢之的。”

新苏黎世报文章的最后一段谈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政治后果,文章说,中国虽然还没有开始政治改革的时代,但是经济发展促成了深层次的社会变化,在不久的将来将对政治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改革的第三阶段必将带来政治改革:

“在改革的第三阶段,积累私有财产将得到大力推动。越来越多的人期望能对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事务自己做出决策。承担这样的责任并积累财富的人,必然要重新衡量自己的政治利益。他尤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人作为市场上的消费者可以、也必须自己做出决定,而作为公民在政治上却没有发言权呢?也许等到大多数中国人都进入中产阶层还需要许多岁月,但是如果按照最近二十年中国社会变化的动力不停顿地发展下去,那么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较富裕的农村地区,中国很快就会形成一大批具有批评目光和自我意识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