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特约评论:人民币买不走西方经济的恐慌

2011年1月5日

本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欧洲,受到欧洲媒体极大关注。北京政府此前大举购买希腊、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国债,承诺帮助陷入财政困难的欧洲国家度过难关。西方媒体甚至打出"中国收购欧洲"的标题。

https://p.dw.com/p/ztd0
图像来源: AP

欧洲多国深陷债务危机、欧元摇摇欲坠……这对中国来说正是个大显身手做几笔好生意的良机。从许多方面看,西欧甚至是中国实现"走向世界"政策的再合适不过的市场。这里不仅有购买力雄厚的消费群体,也是全世界高尖端技术的汇集地。不过,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本周访问欧洲并不只是一次商业之旅。北京政府意识到了,西方经济出现了恐慌的迹象,而这很容易影响欧中的经济合作,甚至导致欧洲走向贸易保护主义。现在北京政府开始大举在欧洲投资,购买欧洲国家国债,促成双边合作。但事实是,仅靠上述举措是解决不了欧盟与中国贸易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的。

一个连小学生都懂的道理是:如果贸易双方生产和销售不同的商品,那么双边贸易就有更多发展的空间。 这也就涉及到了欧盟与中国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正在赶超欧洲,而欧洲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中国越来越多的生产和出口欧洲原本的强项商品,比如纺织精品、电子产品、化工产品。中国政府还扶持本国的这些产业,以至于他们能以价格优势在外贸中取胜。能够相对维持贸易平衡的欧盟国家变得越来越少。

德国是个反例。在过去10年里,德国在欧盟对华出口额的比例从30%上升到50%。特别是在机械、汽车、可再生能源方面尤显德国的优势。而中国的竞争实力也在这段时期里猛增,甚至开始在一些技术领域挑战技术大国德国。

中国政府近日证实,将力争占领7个先进工业领域的市场。而这些市场原本是几乎都是西方公司的"领地"。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公司正在迅速抢占市场,其市场占有率也在飞速增长。欧盟一些政治家将中国的奋起直追的表现视为警钟:欧洲该做些改进了。欧盟委员会强调推出的"欧洲2020战略"。这是欧盟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目标是将欧洲建为世界上以发展知识和创新经济为主的中心。这一战略不仅能维持欧洲经济的发展,也是保持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前提。

不过,人们也不该对这个战略寄予过多期望。毕竟欧盟只将GDP的不足2%用于科技研发。 一些欧盟成员国甚至迫于财政情况,不得不削减给高等院校用于培养人才和支持创新项目的资金。更糟糕的是,上述这些国家看来短时间内没有度过财政危机的迹象。而且这些国家的决策者往往过于短视,不把本已缩减的欧盟经费用于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而是用这些资金搞一些学院设施的修缮工作,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毫无研发进展。

还有一点值得质疑的是,技术创新可以帮助贸易双方建立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么?新的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可能会给一批科学家、投资商带来各种机会。不过我们所看到的情况是,如今科技进步在创造工作岗位,以及给社会相对贫穷的群体带来实惠方面发挥的作用都不如以前显著。

当然,有更多的欧洲国家,比如德国,意识到中国在尖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增强,这些国家就会更多地抱怨贸易不平衡,不满北京政府大力支持本国企业、忽视外国驻华企业利益等。而面对这些指责,北京方面可能会用一些外交辞令安抚欧洲。不过安抚的词语并不能消除欧洲人对工作岗位、收入、子孙的未来等方面的担忧。因此,欧洲会继续在恐惧、反应迟缓、经济低迷这个怪圈里恶性循环。欧中贸易关系也会继续笼罩在欧洲方面的失望与不信任的阴影之下。

本文作者Jonathan Holslag是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研究员

作者:Jonathan Holslag 编译:谢菲

责编: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