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赚钱,少洗脑?
2015年2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明报》发表传媒学者吕秉权文章《浦志强,莫须有》,讨论知名律师因为微博言论被控重罪事件。吕秉权说,中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和批评国家机关的权利,不过这只停留在装饰的层次,历来就有刘晓波、谭作人、胡佳等以言入罪的先例。纵然当局无法证实和推论出这些言论如何导致煽动和分裂的实际效果,但由于政治桉件往往未审先判,所以当局只要选中你,一切已经不再是法律问题。
吕秉权认为,习近平上台以来,大搞意识形态斗争,重手镇压攻击中共领导、党史国史的人,向宪政、民主、自由、公民社会等普世价值宣战,在高校搞假旁听、监控等白色恐怖,惩罚敢言的教师和意见领袖。“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浦志强桉将是一部测谎机”。
“少赚钱”象征香港核心意识改变
时评家李怡在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一齐搵少啲,重回美好的香港》,认为在港英时代,自由、法治、人权就像阳光空气一样,毋须争取就自然得到,在那种环境下,香港人最主要的精力投放,就是在法治的机会平等之下,各显神通去赚钱,亦称之为“搵食”。
李怡说,九七主权转移后,多数香港人不知道恩赐的自由法治已变了味。他们仍以“搵食”为核心。“然后是所谓普选,以一党提名的假普选来欺骗市民盖橡皮图章,觉悟的市民从反蝗反水货反国教,而本土而抗争而终于引发大规模占领运动。这种转变的深层次意识,就是从‘搵食’‘搵多啲’而开始觉醒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可以作出‘搵少啲’的牺牲”。对于雨伞运动的许多参与者来说,“搵少啲”可能不是最大牺牲,却象征最广泛的核心意识的改变。
香港博物馆里的洗脑展览
香港《热血时报》发表文章《香港的博物馆洗脑情况》,作者LadyKylie分析香港博物馆中“常设展览:香港故事”也被加入了太多“大中华角度”。一开始“讲最初的考古到明清段落尚且不提,然而历史内容较少的开埠前史却以大篇幅讲已很奇怪,大概又是想告诉你‘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份’”。讲近代真正香港历史,开埠后第一件事是大篇幅讲鸦片战争,内容尽是英国有多衰,中国有多惨,意图让观众“仇外仇英”。
作者指出,二战史里的“香港保卫战”小馆,只讲共产党间谍小队东江纵队在香港沦陷后的事迹,然而主力作战的香港守军(由英、加、澳等国的英联邦军人加本地印巴步兵、香港义勇军、香港警察组成)死战伤亡惨重到弹尽粮绝,只轻轻带过,变成好像是东江主力打似的。类似的歪曲历史手法一直贯通“文革”、“香港回归”等部分展览。作者说,“最惨的,还是很多人不觉得这些软性洗脑是问题,反正都在学校硬性洗脑了”。
中国对缅甸的资源掠夺应当叫停
《纽约时报》发表社评《停止中国对缅甸的资源掠夺》,认为中国爆炸式增长的需求量引发了一场对缅甸宝贵的自然资源的大规模抢掠。这常常涉及公然盗窃,但也以权贵资本主义的形式进行。缅甸军事精英阶层与迫切希望盘剥这片土地的中国公司有交易,对环境或人民几乎无所顾及。控制缅甸东北部部分地区的反叛组织克钦独立军(Kachin Independence Army)也从一些与中国的这种贸易中分了一杯羹,特别是一贫如洗、海洛因上瘾的劳工从地里开采出的玉石的贸易。
该社评说,缅甸的人民——正如那些抗议所表明的——想让这种掠夺停止。这个国家需要尊重人权和环境的外国投资。遏制榨取资源、制造政治不稳定的腐败和裙带交易,这将取决于登盛总统。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