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印度洋海啸地震高达9.3级

德国之声中文网编辑部2005年3月27日

去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特大地震,引起巨大海啸席卷东南亚诸国。当时测定的地震强度是9.0级,现在,美国学者经过进一步的仔细推算认为那次地震强度实际更高,应当是9.3级。相当于当时测定的10倍。

https://p.dw.com/p/6QTc
海啸后,印尼穆斯林为受难者大祈祷图像来源: AP

去年年底在东南亚造成空前海啸的大地震,其强度实际上远比人们至今估计的要高。美国地震学家现在对长周期的地震记录图进行了详细分析后发现,这次地震的强度应当是里氏9.3级,而不是至今给出的9.0级。0.3的强度差别意味着这次地震的能量比至今估计的要强10倍左右,而且它的余波未尽,就是到了今天,地球还在像一口钟一样摇摆不停。此外,这次地震看来也加强了某些火山的活动。

一般来说,地震越强,就越难确定它的震级,也就是强度,原因在于地震强度越大,地震波的周期也越长。强度在5级以下的小地震,其能量释放主要表现在振动周期为1秒钟左右的地震波。地震学家根据这些地震波的振动幅度,就可以确定地震的强度。相反,强度更大的地震释放的大部分能量却是表现在周期为20秒以上的地震波上。因为这些地震波是沿着地球表面扩散的,所以也被称为面波。地震学家们根据面波的振幅,计算出所谓的面波强度。

但当地震强度超过8级时,科学家们却只能根据“地震瞬间”来计算强度,而“地震瞬间”这个量却又是根据许多地震监测站的记录图,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得出的。就印度洋的这次海啸大地震而言,位于科罗拉多州戈尔登市的美国地质局的地震学家就是根据振动周期为5分钟的地震波,计算出9.0级这个强度的。

现在,美国伊利诺斯州西北大学的施泰因和欧卡尔对周期更长的地震波振幅进行了研究。发生超级地震时,地球本身也会像被“推了一把”一样,整个地振荡起来,如同一口大钟在钟槌敲击下开始摆动一样。这种“固有振荡”的后果之一是地球整体的膨胀或者收缩。地球也可以变形,在圆球体和椭圆体之间有节奏地变来变去。这样的固有振荡,其周期为54分钟。东南亚海啸地震后,这种固有振荡的幅度平均为0.1毫米。

头一眼看去,地球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有节奏地伸缩0.1个毫米,这个数字好像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在地球这么小的一个动作中,却隐藏着大得不可想像的能量,因为是整个地球在动。现在,施泰因和欧卡尔根据地球固有振荡推算出的地震强度是9.3级,意味着去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地震是100多年前人类使用地震仪监测以来所记录到的第二大地震。迄今为止,人们记录到的最强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智利南部的大地震,它的强度高达9.5级。

就是今天,不光是印度洋海啸地震引起的地球固有振荡还在继续,就是苏门答腊和安达曼群岛之间的印度洋海域也还是余震不断,每天都有十几次。但和去年12月26日的主震相比,所有这些余震释放的能量都极其微少,合起来还不到单独一次强度7.5级的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

此间,地震学家也对印度洋海啸地震的具体过程有了细致的了解。这次地震的出发点是靠近苏门答腊西岸的外海岛屿——锡默卢
岛(Simeulue)以北几公里大约20公里深的海底。这里地处海洋地壳上的特殊沟造——巽他海沟,地壳断层在此断裂,裂缝沿着巽他
海沟向北延伸了1200公里,大约7分钟后到达安达曼群岛。裂缝两侧的断层相互移位,在某些地方甚至错开了20米。这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1976年到1990年期间地球上所有地震的总和,相当于上百万颗原子弹的力量。

地震面波所及之处,地表振动,振动幅度前所未有。在斯里兰卡测到的振幅就达9.2厘米,在和地震中心正对的地球另一端、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尔,地表也还上下振动了1个厘米,可见释放的能量之大。在地震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这些地震面波在地球上传了好几圈,只不过人们没有觉察,因为它们的振动周期超过了两分钟,但它们却逃不过敏感的宽带地震仪。这些地震仪记录下来的地震图就是科学学家们进行分析的数据基础。

看来,地球的这些振动也可以引发某些火山下的岩浆运动。比如在离地震中心1.1万公里以外美国阿拉斯加的兰格尔山(Mount Wrangell),地震学家们就发现,每当印度洋海啸地震引起的面波经过阿拉斯加时,他们就可以监测到一系列的小地震。印度的大地物理学家加哈劳特也观察到,中安达曼岛上的一个喷泥火山在大地震发生后的头几天特别活跃,其表现之一是火山释放的甲烷气体发生自燃现象,喷泥火山口上持续几天都可以看到一个几米高的火焰。(施彦)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