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年大军支起流行音乐的一片天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28日

流行音乐本是年轻人的最爱,然而如今掏钱买碟片的顾客却平均已过不惑之年。青春文化真得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了吗?

https://p.dw.com/p/4q95
麦当娜:歌坛大姐大图像来源: AP

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期,青春文化确实是青少年的文化,那大概还是在六十年代的头几年。那个时候,长者是古典音乐、大众歌曲或者爵士乐的忠实听众。而且按照通常的理解,青春稍纵即逝,始自十三、四岁的豆蔻年华,一到二十五岁,青春便只剩下了尾巴。

然而当人生晃到了二字头的末尾,人们才始有机会出入娱乐场所,频繁光顾俱乐部,被DJ带进轻松动感的音乐世界里,洗却工作的疲惫。待到而立之年,在怀旧的怅惘感喟中,你不得不承认,回首岁月的同时也是在回顾一首首好歌。时至今日,你还是会买下最新的流行唱片,证明给自己看:我还不老,我很新潮。

伫立于现场音乐会的茫茫人海里,你是否注意到,你总是会看到几位老当益壮、童心尤存的发烧友呢?他们两鬓的缕缕银丝在闪烁的霓虹灯下熠熠生光。最近,一家名为“The Guardian”的英国报纸报道说,在购买流行音乐唱片的顾客群中,四十来岁的大龄歌迷在数量上第一次远胜少年小将。

究竟发生了事情?青春文化诱发了时光逆转吗?沿着岁月的旅途愈走愈远,文化的体味倒反而年轻化了?如果那些稚嫩的艺术创作算得上是思维方式的跃进,那么年龄、理智以及经验的沉积岂非一文不值?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漫漫冰河期的寒意也许还不及一场音乐会酷毙。随着青春文化的主体日趋年长,未来前景是否也会蕴含日薄西山的隐患?

再来看看德国的情况:与十年前相比,流行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也体现了同样的大龄化趋势,落入到三十来岁的年龄段。2002年,21%的流行乐听众年过四旬,14%的听众是青少年--而他们本应成为流行歌坛的主力啦啦队。有人分析说,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两大成因:其一,四十岁的成年人远比十来岁的孩子有钱,有能力消费光盘唱片;其二,他们电脑玩不太转,不懂如何免费下载MP3文件。

德国音像协会的主席Peter Zombik认为,最理想的顾客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尝新。他说:“我们对那些只痴迷于滚石乐队的人不感兴趣。”事实上,长期以来,四十来岁的中年听众一直在关注电台里播放的流行单曲,以及论坛排行榜上的最新佳作。他们深深地锲入音乐制作的轴心地带,并影响了整个流行乐坛的口味及倾向。

(芙茗摘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