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式”共享单车能在德国畅行吗?

叶宣
2018年4月2日

共享单车经济的大潮前两年席卷中国大陆之后,现在逐步试图打开欧洲市场的大门。在德国,有桩点的共享单车服务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如今来自亚洲的竞争者也开始涉足。

https://p.dw.com/p/2v8km
China Peking Rückkehr der Fahrräder in Chinas Metropolen
共享单车乱象中国人已习以为常图像来源: DW

(德国之声中文网)去年夏天,慕尼黑市中心的许多地方突然出现了大批橙黄色自行车,它们仿佛一夜之间从天而降,从此散布在市区的街道广场,而且经常凌乱地停放在一些不该停车的地方。这些共享单车属于一家名叫Obike的初创公司,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新加坡公司在慕尼黑共投放了近6800辆单车。

拜拜,慕尼黑

不过现在,大部分小黄车又将从慕尼黑街头消失。Obike于3月底宣布,将把6000辆单车收集起来,撤出慕尼黑。该公司表示,这样做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过去数月,特别是冬季,很多共享单车遭到故意损坏,如果维持目前的运营方式,维修成本过高。

同时,许多市民对"小黄车"怨言颇多,因为它们占用了人行道等公共空间,停得乱七八糟,有碍市容,又无人管理。除了遭故意破坏,有的单车还被扔进河里、挂到树上。此外一些使用者也对单车的质量不满意,感觉对欧洲人来说车型嫌太小,而且只能在低速档行驶,大大影响用户体验。

慕尼黑市政府规划部门专门负责自行车交通的官员保尔(Florian Paul)对《南德意志报》表示,"收拾"单车的决定是个好消息,终于可以结束成千辆破损单车"潦倒"街头的局面了。他认为,Obike这种大批投放后就无人维护的粗放经营方式是不可取的,缩小规模、改善服务或许能赢回部分顾客。

然而,一开始靠"砸钱"抢占市场份额、进而大规模融资的经营模式却是亚洲、特别是中国共享单车产业的成功之道。这样的路子在欧洲是否行得通,看来值得打个问号。至少一些德国城市已经在考虑如何严格规范这个行业的发展。

China Shenzhen Rückkehr der Fahrräder in Chinas Metropolen
亚洲制造的共享单车一般采用全橡胶轮胎图像来源: DW

市政府设定条条框框

保尔还指出,其实慕尼黑还需要更多的共享单车。根据有关城市交通研究,人口150万的慕尼黑市需要3万到4.5万辆共享单车,但在Obike撤出其大部分单车后,只剩下约6000辆。其中包括德国铁路的1200辆。此外,慕尼黑公交公司计划将其共享单车数量从目前的1200辆提高到3200辆。上述本土共享单车系统都设有固定的取还站点。

Obike表示,从慕尼黑收集起来的单车将被运往其它城市。目前该公司还在柏林、法兰克福、汉诺威等德国城市提供其共享单车。来自中国的摩拜单车(Mobike)也已进入柏林的共享单车市场。2018年春季,这两家企业计划同时在德国西部的科隆开始运营,共投放4500辆单车。

科隆市去年与8家共享单车公司进行了谈判,其中摩拜和Obike两家最后同意接受市政府提出的各种附加条件。包括运营商要保证所有单车可随时使用;不得影响交通;方圆100米范围内沿街停放单车不得超过5辆;有关乱停车的投诉必须在24小时内解决;此外市区内还有一些地区完全禁止共享单车停放。这些限制条件是在吸取了其它城市的经验教训后制定的。

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德国大城市里的共享单车服务,对很大一部分当地居民并不具有太大吸引力。欧洲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一般比较发达便捷,希望一部分人因为有共享单车而放弃乘地铁并不现实。而且很多用户反映,亚洲制造的共享单车的构造不适于长距离使用,Obike公司也承认这一点,称之为跨越"市内最后一站"的解决方式,这就让用户的选择大打折扣。

再者,德国的单车一族,一般都拥有自己的自行车,选择这一出行方式,主要并不是图方便,而是出于环保或运动健身的考虑。对于短期来旅游或工作的人,租用单车才是个不错的选项。此外在很多人看来,堆置在街头的大量单车,即便不考虑风吹雨淋、人为破坏造成的无谓损耗,仅其制造这一环节就意味着耗费大量资源,根本谈不上有利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