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5周年回顾

2003年12月18日

法新社12月17日从北京发出一篇特别报道,回顾25年前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https://p.dw.com/p/4SRm
25年后,经济全新,政治依旧图像来源: AP

25年前,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召开了一个为期四天的会,这次会议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的转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中国共产党的这次“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不像诺曼底登陆日或肯尼迪被暗杀那样被后人纪念,但是,它的开幕日-12月18日,同样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这次会议推进了经济改革,但是没有配套的政治自由,以至于在其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浪费了太多的机会,充满痛苦。

“当然,我很失望,”鲍彤,这位被开除的前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对法新社记者说,“他们没有走一条民主道路,实在是个遗憾。”

在中国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几乎在无意义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耗尽一切的时候,那次会议带来了一丝新鲜空气。

它也标志着邓小平改革路线与“凡是主义者”保守派较量的胜利。那次会议结束后,一系列反思性、革命性政策开始实施,让几亿人最终得以摆脱贫困。

经济运行开始讲求实效,官员政绩也与绩效挂钩,家长制被集体领导所取代。

那次会议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改变了整个世界,因为它标志着自给自足的孤立时代的结束,代之以全球化的市场经济。

“这是中国崛起并且重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起点”,香港科技大学政治学家戴维-齐维格说,“中国的重新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两件或三件事之一。它对整个21世纪的历史都有戏剧性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抓住分享东亚战后从日本到韩国到台湾的财富增长的最后一次机会。而且,许多观察家都曾预期中国也会赶上造成从70年代的南欧到80年代末苏东集团垮台的民主浪潮。但是,这并未发生,1989民主运动后的天安门大屠杀消除了这一幻觉。

“他们本来可以建立起一套民主体制,”鲍彤在天安门镇压之后也被投入监狱,“结果很不幸。”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许多中国人都认为民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政治体制必须迟早反映经济发展。现在香港主持一个人权组织的大陆人卢四清,是这么解释许多中国人的想法。“原来以为经济改革之后政治改革也会自然而来。但是这并没有发生。有着六千七百万党员的中共,这个硕大的组织在千方百计捍卫她自己的利益,只是不包含民主。”

卢四清说,“这个党有许许多多的党员和干部都只关心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要这个体制存在一天,就很难带来什么变化,不管经济改革走得有多远。”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