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际仲裁会给解决南海争端增加难度
2016年4月26日德国之声:您认为,中国是要通过在争议岛屿上建造设施来制造既成事实吗?
塔尔蒙:这是一个我很难回答的政治问题。从国际法的角度,现在得到公认的观点是,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中国称黄岩岛)是一个可延伸出近海领海的岛屿。菲律宾在目前的海牙仲裁程序中也承认了这一点。如果中国对其拥有主权,中国原则上就可以在岛上,以及周边12海里内修建工程。
而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在于--这也是仲裁程序中中、菲两国的一个争议点,即黄岩岛的法律地位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别于"谁对岛屿拥有领土主权?"对后者,仲裁庭是无权给出答案的。因此菲律宾方面曾提出,先假设中国拥有主权,其后果是什么?答案是拥有领土主权的国家有权在岛上修建设施。
德国之声:海牙国际海事仲裁法庭今年上半年将对菲律宾诉请的南海岛屿纠纷做出裁决。有专家认为结果会对中国不利。您怎样看?
塔尔蒙:我不认为仲裁的结果会对中国多么不利,至少不像眼下一些媒体和专家预测的那样:中国会"输掉"这场诉讼。我想菲律宾和中国都不会百分之百地赢或输,而是双方都会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得分"。
德国之声:具体会是怎样的呢?
塔尔蒙:仲裁法庭要对共15个问题做出裁决。我当然也无法预测法庭如何裁定每一个议题。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菲律宾不会在所有15个议题上胜诉,有一些问题中国也会"赢"。具体是10:5、8:7还是反过来,目前还很难说。最终的裁决会考虑到各方情况、有所均衡,不会是一边倒的。双方都有可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论据。
德国之声:中国表示不参与仲裁程序,也不会接受仲裁的结果。在此情况下,这样一个裁决是否会让南海争端更复杂化?
塔尔蒙:我想这个裁决会给争端的解决增加难度。如果在某些议题上法庭作出对菲律宾有利的裁决,我想菲律宾会在今后的谈判中以这些裁决为依据来据理力争,这会影响到其在谈判中的灵活度。
德国之声:中国对这样一个裁决会完全置之不理吗?
塔尔蒙:中国已经表态不会接受仲裁结果。我想中国不会--包括在政治层面上,将裁决的任何结果作为辩论的依据,尽管有些裁决可能是有利于中国的。因为一旦开始这样做,就意味着必须面对菲律宾也做出同样的举动,即拿出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裁决作为法律后盾。因此在谈判中盯住对自己有利的裁决,并不是明智之举,这等于间接地承认裁决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德国之声:除了中国,菲律宾、越南等濒临南中国海的国家也在一些岛屿上修建设施。这些活动之间有区别吗?
塔尔蒙:这要从法律和事实两个层面来看。从事实层面看,中国在南海岛屿上的建筑工程与菲律宾和越南的相比,规模要大得多。从法律角度看,这些修筑行动本质上没有差别,即都是在存在领土主权争议的岛屿上进行的。
德国之声:五角大楼称,美军去年在海上针对中国和其他12个国家进行了宣示航行自由的行动。你如何评价这一表述?
塔尔蒙:美国进行这类行动由来已久,据我所知至少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而且不仅在太平洋,而是在全球各大水域。当美国不承认某个国家对某一海域提出的主权要求时,就会采取宣示航行自由的行动。这是一种抗议的形式,也是美国用以记录其对某一领海主权诉求立场的方式。别的国家也许会采取外交交涉的方式说,我们不承认这一主权诉求,而美国可能还会通过宣示航行自由,派遣飞机和船只驶入有关海域,以无视这一领海诉求的方式,表明其无效。这在世界各个海域都有发生,在南中国海也不是新的。除美国外,也有其他国家实施这类行动。
德国之声:美国宣示航行自由的行动会对例如南海纷争这样的法律争端产生影响吗?
塔尔蒙: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影响。如果法庭考虑以下的问题,即其他国家是否承认某国的领海诉求?国际法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可能出现的发展是,如果一个国家提出某项主权诉求,而其他国家予以承认,那么这一诉求的法律地位就得到了巩固。如果有人提出抗议,就表明有关诉求并不为其他国家接受,还不构成事实上的权利。所以,这类行动在法律争端里,还是有可能起到作用的。
斯特芬·塔尔蒙(Stefan Talmon)是德国波恩大学法律系教授,国际法专家。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