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涟专稿:人民币升值-经济压力还是政治压力?
2005年7月26日国家统一主要是反对台湾独立,而美国又被中国当局宣传为“支持台独势力”的后台,且经常批评中国人权状态,因而成为中国人民(实际上是中国政府)的敌人,国际反华势力的总后台。既然美国逼迫中国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无论如何不肯认这个帐,以免被国内人民视为“向美国霸权主义低头服输”,因此一拖再拖,已经错过好几次改变汇率体制的最佳时机。
真正迫使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其实是中国国内经济压力加大。
正如笔者以前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过的,中国反对人民币升值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可能引起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导致中国国内失业增加,对已经相当严峻的就业困难雪上加霜。但近两年来,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造成的负面经济影响也已经渐渐浮出水面,上述担忧其实已经不再被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其它的经济压力已经远比这一压力要大得多且深得多。
综合各种讨论,可以看出人民币币值低估带给中国的经济困难有几方面:
第一是进口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币币值低估,中国进口石油铁矿石木材等能源产品与原材料的价格支出无法降低。如果人民币升值,可以节省大量进口成本,减轻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其次,人民币币值低估,使中国外债的付息偿还成本增加,不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则是导致中国的货币发行量持续几年居高不下: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等待机会,中国政府不得不花大量钱来购买这些美元;而这些钱又流入房地产业(上海地产从去年11月开始,就依靠这些外来的投机资本支撑),造成房地产业高度泡沫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所有这些汇集成的经济压力体现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双顺差与外汇储备条件恶化。
连续几年,中国出现了大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双顺差。所谓双顺差,是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经常账户主要包括商品贸易账户、利息和利润以及劳务支付。资本账户是记录所有的资本流动。两者双顺差体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就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陈仪在《中国双顺差现象报告》中指出,在将近300年历史中,除中国之外的11个大国,只有加拿大在2000年出现了双顺差占GDP比例均超过2%的情况。
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必然导致央行的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从1993年的212亿美元,急增到2005年3月末的6591亿美元。
与此同时,近年来的外汇储备条件恶化。经济学者宋国青指出,“从2003年1月到2004年12月的24个月中,货物进口价格指数累计上升了17%(年利率8.2%),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几何平均值为1.2%。按两项数据计算的真实利率为-6.9%,以当前货物进口价格指数的倒数作为外汇储备真实价值的度量,则外汇储备的期望真实报酬率约等于上述真实利率。可以确定,外汇储备在过去两年遭受真实价值的巨大亏损。” 按他的计算,中国外汇储备的真实报酬率损失约为每年5%。
为了降低中国进口石油铁矿石木材等能源产品与原材料的价格支出,节省大量进口成本,减少中国外债的付息偿还成本,中国必须考虑人民币升值。正如笔者几个月前谈到的,人民币升值势在必行。只要留心中国经济政策,就会看出国家外管局的11号文件与29号文件是在为人民币升值做准备。问题是升值时机与升值方案的选择而已。
国际社会虽然对人民币升值幅度小不满意,但从中国本身的利益考虑,汇率制度的改变确实需要有个调整期。一次升值10%固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时将引起许多问题。笔者相信,这道窄窄的汇率改革之门既然已经打开,中国本身内在的经济压力也会将这道门缝逐步拱开。有无国际压力,结果都是一样,只是进度快慢而已。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