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鮮血凝聚的「六一七」民主自由精神(之二)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6月17日

德國有不少知識界人士把「六一七」事件與1989年和平革命做了對比。他們認為,這兩次事件的時代背景和政治訴求不同,因而結局也截然不同。對於中國人來說,德國知識界對「六一七」的評價無疑對如何看待「六四」事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https://p.dw.com/p/3kpZ
抗議的人群通過柏林布蘭登堡大門圖片來源: AP

「六一七」與1989年和平革命

從「六一七」到今天,整整半個世紀過去了。在此事件五十周年之
際,德國政界、學術界和事件見證人紛紛發表文章和講話,呼籲全民族對這一事件的背景、經過和意義進行討論和全面評估。77歲的萊比錫作家洛斯特曾因公開批評東德領導人在「六一七」事件中的做法入獄多年,他對德意志新聞社說,過去在東德,「六一七」被誣蔑為「法西斯暴亂」,媒體對事件三緘其口。在西部,每到這一天,聯邦議會發表演說、群眾放假郊遊,成了「固定模式」,事件本身已被歷史遺忘。他說:「德國統一後的今天,需要全民族對這一事件重新進行政治評估。」負責管理前東德國家安全部檔案的聯邦特派員比爾特勒女士認為,「六一七」事件中,東德示威群眾發出了民主、自由選舉和統一的呼聲,這次事件是1989年東德和平革命的預演,其深刻意義可以與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相提並論。

不少知識界人士把「六一七」事件與1989年和平革命做了對比。他們認為,這兩次事件的時代背景和政治訴求不同,因而結局也截然不同。前東德民權人士、神學家諾伊貝特說,1953年,共產主義擁有穩定的政治權力,共產主義正在成為世界強權。而1989年的世界形勢則完全不同,作為世界強權的共產主義雖然已得到西方承認,但是共產黨國家內部的離心力已佔主導地位,從內部削弱了共產體制。波蘭、捷克和東德已形成了反對派,共產黨的威權在革命事件發生之前就已經開始剝落。

作家洛斯特認為,「六一七」事件與1989年和平革命的政治訴求並不完全相同。1953年事件本來是一場工潮,是為了改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而進行的工人鬥爭。事件演變成全民起義後,才提出了民主和自由選舉等政治訴求。德國統一問題在當時根本提不上日程。他說:「即使當時蘇聯做出讓步,給予東德人民多一些民主,但絕不會同意德國統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八年,包括美國在內的四個戰勝國關注的是對德國實行分治,德國統一的時機還沒有成熟。」

1989年的和平革命中,示威群眾第一階段提出的口號就是「我們是人民」,以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公開挑戰黨的絕對權威。第二階段以「我們是一個民族」的口號發出了德國統一的呼聲。這次和平革命得以成功,是天時地利所促成,尤其蘇聯的不干預政策起到了關鍵作用。神學家諾伊貝特說:「蘇聯知道,使用武力既無法解決東德的經濟問題,也不能壓制人們渴求自由的願望。」

作家洛斯特說,1989年,蘇聯的實力已經走到盡頭,蘇聯明確告
訴東德領導人,蘇聯不干預事態的發展,東德政府應自己尋求解決危機的方法。正是由於蘇聯放棄了對東德政權長達35年的支持,德國統一才得以實現。

德國統一後,如何做好「六一七」事件受害者的賠償工作也是許多媒體討論的題目。一些受害者指出,他們從統一的國家迄今為止得到的賠償與他們健康受到的損害和失去的收入相比,數額太低,另外受害者的刑期沒有折算成工齡,也影響了他們的退休金的額度。鑑於這些人員大多處於花甲乃至耄耋之年,如果他們在風燭殘年不能得到公正補償的待遇,將在歷史上留下永遠的遺憾。(作者: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