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零售業:「很多店鋪在等死」

達揚(綜合報導)
2019年10月29日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周二表示,本年度香港經濟很有可能會出現負增長,社會恢復平靜後,政府會推出一系列措施刺激經濟發展。歷時數月的抗議浪潮中,已有大量依賴遊客生意的小店鋪宣告破產。

https://p.dw.com/p/3S8fE
Hongkong Protest gegen China & Ausschreitungen
接連不斷的警民衝突令店鋪經營者叫苦不迭圖片來源: Reuters/K. Kyung-Hoon

(德國之聲中文網)持續數月的示威浪潮中,珠寶商林俊(Jun Lam )已經關閉了一家店鋪。而其另外一家店鋪所在的購物中心,恰恰是抗議活動的頻發地段,暴力衝擊時有發生。類似林俊這樣的店鋪、飯店和餐廳,在香港有很多,他們主要為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服務,就職於這一商業領域員工人數達上百萬之多。

持續不斷的暴力浪潮使遊客人數銳減,一些店鋪已經倒閉,剩餘的商家也只能勉強維持。林俊對路透社表示:"商業街的客流量只剩下以前的三分之一。有些時候購物中心內所有的店家都不開門。"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關閉了設在荃灣的另一家店,這裡曾多次發生嚴重的警民衝突。林俊剩下的另一家店鋪開在尖沙咀的The Capital購物中心,路透社記者實地考察時發現,購物中心中大約一半左右店鋪都已閒置或沒有開門。記者看到,尖沙咀一帶很多店鋪和飯店都已停止營業,放下的卷簾窗上貼著出售或尋租的廣告。就在剛剛過去的周日,這裡曾發生激烈的警民衝突,催淚瓦斯籠罩了整個街區。

過去四個月以來,每個周末都有規模不等的示威集會,示威者擔心北京對香港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會削弱香港的自治地位。這是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之後,香港發生的最嚴重最持續的政治危機。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在這場狂日持久的動蕩中受到嚴重衝擊,經濟增長也已出現明顯的放緩趨勢。

Hongkong Protest gegen China & Auslieferungsgesetz
過去的21個周末裡,香港都有規模不等的示威集會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在香港,政府提供的財政支持本來就非常有限,而零售業嚴重滑坡、失業率上升以及破產激增的大背景下,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銀行業也自然受到嚴重影響,到處彌漫著悲觀情緒。業內人士表示,對於大公司而言,問題並不嚴重,因為它們的經營網路遍佈全球,又有充裕的資金可以臨時救急,而對於眾多的中小公司而言,情況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香港理工大學飯店及旅遊學院副院長布裡安 ‧ 金 (Brian King)對媒體表示:"當前的局勢的確非常嚴峻,很多業主已經沒有了喘息機會,他們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而香港本來就沒有強大和健全的福利制度。"

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周日呼籲盡快結束暴力,他首度證實香港第三季度已經進入蕭條狀態。本月早些時候,陳茂波曾表示,香港已經有超過一百家受局勢動蕩影響宣告倒閉,受影響的員工超過兩千多人。

按照官方統計,香港註册登記的中小型公司大約有34萬家,為大約130萬提供就業崗位。除公共機構之外,中小企業就業員工人數佔總雇員人數的45%。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臨街店鋪的租金是世界上最昂貴的。而今年第三季度租金卻大幅下滑,創下了1998年金融風暴以來的新低。與此同時,政府也在不斷呼籲業主下調租金,以幫助店鋪經營者度過難關。但是,對於許多租客來說,即便租金下降,他們仍難逃關門破產的命運。

Carrie Lam Hongkong Protest Parlament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本年度香港經濟可能會出現負增長圖片來源: Reuters/U. Bektas

位於遊行隊伍必經之路銅鑼灣的永利藥房葉姓店主(Bob Yip)對記者表示:"很多店鋪都在等死。"他說,他的顧客主要來自大陸,現在客戶數量已經下降了80%。而其本土客戶也同樣大幅減少,因為每逢遊行示威,都會造成交通癱瘓。

這位葉姓店主表示,政府做得很不到位,因為他們拒絕同民主派示威者進行溝通,從而使爭端得到解決。更有人認為,警方的作為簡直是在火上澆油。香港媒體報導稱,上周日油麻地發生的警民衝突中,警方向一家藥店內發射了催淚彈,一時間店內濃煙滾滾,人們慌忙出逃。藥店吳姓店主對當地媒體表示,事發後的星期一,四名警方代表來他店裡道歉,但卻拒絕解釋向藥店內發射催淚瓦斯的原因。

這位吳姓藥店店主對香港電台(RTHK)表示:"當時我們已經把卷簾門放下了一半,這時突然有一枚催淚彈被扔進店內。我們跑到外面才看到,街上行人很少,但警方卻仍在發射催淚彈。"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本周二稱,2019年全年香港經濟有可能會出現負增長,政府會待社會恢復平靜後推出更多刺激經濟措施。 林鄭月娥對媒體表示,政府正在密切監察經濟下行情況,並採取必要措施。她說:"自8月份開始政府每月公佈撐企業、保就業的紓緩措施,迄今總投入額外撥款超過200億港元。"她說,"盡量動用政府資源去撐企業、保就業是我們現時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