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毀譽參半的音樂巨匠華格納

2013年5月22日

他是一名作曲家,同時也是詩人、導演、作家、指揮家。兩百年前1813年5月22日,理查德‧華格納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然而這位音樂巨匠究竟是天才還是鬼才,這對於很多人一直是個謎。

https://p.dw.com/p/18bON
Richard Wagner / Karikatur nach Gaul Wagner, Richard, Komponist, Leipzig 22.5.1813 - Venedig 13.2.1883. - 'Richard Wagner'. - (Karikatur: Wagner als Dirigent). Kreidelithographie von Ernest Bailey nach Zeichnung, 1886, von Gustav Gaul (1836-1888), spaetere Kolorierung. Berlin, Slg.Archiv f.Kunst & Geschichte.
Bildergalerie Richard Wagner Karikaturen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關於他的描述和傳說數不勝數,很多人說,他是除耶穌、拿破侖之外出現在作家筆下最多的人物。在誕辰兩百年之際,華格納的歌劇在世界上空前地受歡迎。

理查德‧華格納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卡爾‧弗里德里希‧華格納是一名警察局職員,在華格納出生六個月時感染傷寒去世。母親喬安娜•羅西娜‧華格納不久後改嫁演員、詩人、劇作家路德維希‧蓋爾。繼父蓋爾對幼年華格納有很大影響,華格納很小就和幾個姊姊們一樣對戲劇產生了濃厚興趣。

不拘一格的音樂

少年華格納最初夢想成為一名詩人。不過在他16歲時參加貝多芬歌劇"費德裡奧"的演出後,作曲家就成為了他的終生職業。1831年在大學修音樂時,他就開始寫第一部歌劇。華格納喜歡自己為歌劇寫詞,這個習慣他也保持到了最後。

German actress Christine Wilhelmine 'Minna' Planer (1809 - 1866), first wife of German composer Richard Wagner, circa 1830. (Photo by 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華格納的第一任妻子明娜‧普蘭娜圖片來源: 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20歲起華格納開始在馬格德堡劇院演出,在那裡他與女演員明娜‧普蘭娜墜入愛河,並於1836年結婚。然而婚後的華格納受債務困擾,不得不輾轉於馬格德堡、裡加和巴黎之間。華格納在巴黎的生活非常窘迫,不過他在這個時期完成了早期作品《黎恩濟》和《漂泊的荷蘭人》。此時他思想也開始左傾,熱衷於左派政治運動。


華格納在1842年搬回了德勒斯登,在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隊任指揮。同年十月,他迎來了其音樂生涯上的大突破:歌劇《黎恩濟》的首演。此時的華格納同時創作幾部作品,將詩歌、音樂和舞台表演融於一體,表達的主旨是"對人性最赤裸的展現"。

殺出重圍

1849年5月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參加起義,失敗後被迫流亡。他在1864年才再次重返德國,此時的華格納精神沮喪、經濟窘迫,處於崩潰自殺的邊緣。關鍵時刻,他收到了18歲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信,國王的賞識挽救了華格納的餘生。

早在第一任妻子明娜去世前,華格納已經在琉森與鋼琴家李斯特的女兒、指揮家漢斯‧馮‧彪羅的妻子柯西瑪同居,而彪羅曾是華格納的好朋友和支持者。後來華格納和柯西瑪育有三子,並最終結婚。

1-L55-G1870-1 (171725) Lizst und Wagner/Karikatur v. Bithorn Liszt, Franz; Pianist und Komponist; Raiding 22.10.1811 - Bayreuth 31.7.1886. - Franz Liszt und Richard Wagner. - Karikatur in Scherenschnittmanier, 1910, von Willi Bithorn. F: Lizst et Wagner / Caricature de Bithorn Liszt, Franz ; pianiste et compositeur allemand ; Raiding 22 .10.1811 - Bayreuth 31.7.1886. - Franz Liszt et Richard Wagner. - Caricatures façon silhouettes, 1910, de Willi Bithorn.
華格納和李斯特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

華格納在巴伐利亞小鎮拜羅伊特開始了他的視覺藝術工作。遠離城市喧囂,這裡的觀眾能更好地專注於音樂和舞台表演的融會貫通。1876年8月,華格納四大歌劇之一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在這裡首演。

不過拜羅伊特的首演無論在經濟上還是藝術上都遭遇了滑鐵盧。1882年,華格納組織了第二次演出,演出的唯一作品--也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帕西法爾》。1883年2月,華格納死於義大利威尼斯。

如何解讀華格納?

為什麼華格納的魅力延續至今?他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他的浪漫主義曲風直達人心。很少有人會對他的作品無動於衷,人們或者狂熱地追捧,或者極端地厭惡。華格納的音樂有很強的感染力,他主張歌劇革命,卻更多地被捲入政治革命中。他本人也在晚年支持德意志民族主義思想。

然而華格納到底是一個社會主義者?還是一個民族主義者?究竟該如何解讀他的作品?他歌詞的字裡行間充滿了矛盾和對比。那麼他音樂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其中是否也包含反猶主義內容?針對這些問題的爭論一直無休。

Im Mittelpunkt der Richard-Wagner-Festspiele in Bayreuth steht die Neuinszenierung von Wagners vierteiligem Hauptwerk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Götterdämmerung - Siegfried (l, Stephen Gould), Brünnhilde (M, Linda Watson) und Hagen (r, Hans-Peter König) - Probenfoto vom 10.07.2006. Die Premiere ist am Montag (31.07.2006). Foto: Marcus Führer dpa/lby +++(c) dpa - Report+++
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演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事實上華格納真正熱衷的只有"自我"。無論是否被這個世界接納,華格納都在藝術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他的劇目也在聽眾中繾綣低回、綿延至今。

作者:Rick Fulke 編譯:萬方

責編:洪沙